- 基本解释
十二律之一。阴律六为吕,阳律六为律。夷则为阳律的第五律。律吕相配居第九。《国语·周语下》:“五曰夷则,所以咏歌九则,平民无贰也。” 韦昭 注:“夷,平也;则,法也。言万物既成,可法则也。”《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律中夷则。”参见“ 十二律 ”、“ 律吕 ”。
- 基本含义
- 指平均、一致,形容相同或相似的情况。
- 详细解释
- 夷则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其中,“夷”意为平均、一致,“则”意为就是。夷则的含义是指各个方面相同或相似,平均一致的情况。
- 使用场景
- 夷则常用于描述各个方面相同或相似的情况,强调平均性、一致性。可以用来形容人们的思想观点、行为态度、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一致性。
- 故事起源
- 夷则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战国策·齐策一》中,原文是:“夷则以为仁矣。”意为“以夷则为仁”。其中的“夷则”指的是将夷族的风俗和礼仪作为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行为是否符合仁义之道。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各方面相同或相似的情况。
- 词语结构
- 夷则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 例句
- 1. 他们的观点夷则一致,对这个问题有着相同的看法。2. 这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夷则很高,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同样的水平。3. 这些学生的成绩夷则较好,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夷则”与“一致”的发音相结合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夷则相关的成语,例如“夷然”、“夷犹”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同学的作业完成情况夷则很高,都能按时完成。2. 初中生:我们班同学对待考试都很认真,成绩夷则较好。3. 高中生:大家对待社会问题的态度夷则一致,都希望能为社会做出贡献。4. 大学生:我们班同学的专业素养夷则很高,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