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乞求、讨饭或求助的情景。也可以用来比喻某人跋山涉水去求助或施舍。
- 例句
- 1. 他每天早上都会持鉢到寺庙里乞讨食物。2. 在困难的时候,他只能持鉢到亲朋好友那里求助。
- 基本含义
- 指持着一个空碗或盘子,希望得到施舍。
- 基本解释
1.佛教语。托钵。 南朝 梁 沉约 《述僧设会论》:“至时持鉢往福众生。” 唐 吴融 《金陵遇悟空上人》诗:“东阁无人事渺茫,老僧持鉢过 丹阳 。”
2.引申为行脚。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三僧》:“愿得一茅菴,足供大士像,旁可坐卧诵经,足跡不出门,而免持鉢之苦。”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佛教修行和僧侣的乞讨文化,可以深入了解佛教的教义和传统。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看到一个乞丐在街上持鉢,就主动给了他一些零钱。2. 初中生:在寒冷的冬天,他冒着严寒持鉢到街上乞讨,希望能给家里带些温暖。3. 高中生:他为了筹集资金进行慈善活动,决定持鉢到社区里募捐。4. 大学生:面对困境,他毅然决定持鉢到亲朋好友那里寻求帮助。
- 故事起源
- 持鉢的乞讨行为在佛教寺庙中非常常见。僧侣们会持着一个空碗或盘子,到信徒家中乞讨食物,以此来修行和养活自己。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佛教的传统习俗。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持鉢的形象与乞讨的行为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持着一个空碗或盘子在乞讨食物,以此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持鉢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持”和名词“鉢”组成。
- 详细解释
- 持鉢源自佛教,鉢是一种盛食物的容器,持鉢意指僧侣持着一个空碗或盘子,到寺庙或信徒家中乞讨食物。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种请求或乞求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