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开诚相对。指会晤。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披对未期,惟日引领,伏冀倍加自重,以副天下之望。”
- 基本含义
- 指掩饰、伪装。
- 详细解释
- 披对源自于明代杨慎《洞箫赋》:“披对矣,如是则何?披而不可遮,对而不可掩也。”意思是指不能遮掩的披散和不能掩盖的对立。后来,披对逐渐演变为指掩饰、伪装,不露真相。
- 使用场景
- 披对一词常用于形容人伪装、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或行为,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表面看似正常,实际上却存在问题。它适用于各种日常生活场景和文学作品中。
- 故事起源
- 披对一词的故事起源尚无确切记载,但在明代杨慎的《洞箫赋》中首次出现了这个词语。由于披对的意义非常直观,因此没有特定的故事背景与之相关。
- 词语结构
- 披对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披”是动词,意为“散开、展开”,“对”是名词,意为“对立、矛盾”。
- 例句
- 1. 他披对装作无所谓的样子,实际上内心非常在意。2. 这个公司的财务报表披对着看,看上去很正常,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皮对”谐音来记忆“披对”,想象一个人把自己的皮肤散开,以掩饰自己的真实面貌。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与伪装、掩饰相关的成语,如“掩耳盗铃”、“画蛇添足”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披对地说自己没偷我的铅笔,但我知道他偷了。2. 初中生:这个人总是披对,让人很难看清他的真实想法。3. 高中生:政府在环境问题上披对,表面上做了一些改善,但实际上问题还很严重。4. 大学生:他披对地打扮成文艺青年的样子,实际上对文学一窍不通。5. 成年人:这个公司的财务报表披对,实际上存在很多不合规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