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拈阄常用于决定团队中事物的归属或顺序,例如决定谁来做某项任务、谁先发言、谁先上场等。此外,拈阄也可以用于解决争议或抉择,帮助人们公平地做出决策。
- 例句
- 1. 我们可以通过拈阄的方式决定谁来主持会议。2. 他们用拈阄的方式决定了比赛的出场顺序。
- 基本含义
- 拈阄是指通过抽签或抓阄的方式来决定事情的归属或顺序。
- 基本解释
◎ 拈阄,拈阄儿 niānjiū,niānjiūr
[cast lots] 用几张小纸片暗写上字或记号,作成纸团,由有关的人各取其一,以决定权利或义务该属于谁。也叫“抓阄儿”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抽签的方式和相关习俗,以及其他类似的成语,如"抽签"和"抓阄"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用拈阄的方式决定谁来当班长。2. 初中生:老师让我们通过拈阄的方式决定谁上台演讲。3. 高中生:我们用拈阄的方式决定了比赛的分组。4. 大学生:我们通过拈阄的方式来决定谁来组织活动。5. 成年人:我们用拈阄的方式决定了公司内部的岗位调整。
- 故事起源
- 拈阄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两位官员争夺同一个职位,但无法决定谁更适合。于是,他们决定通过拈阄的方式来决定归属。结果,其中一位官员抽中了更高的签,得到了这个职位。从此以后,人们将通过抽签决定事情归属的方式称为拈阄。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拈阄"这个成语与抽签或抓阄的场景联系起来,想象自己在抽签的过程中,紧张地拈取一支签或阄,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拈阄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 详细解释
用几张小纸片暗写上字或记号,作成纸团,由有关的人各取其一,以决定权利或义务该属于谁。《三国演义》第七一回:“我与你都一般与主公出力,何必计较?我二人拈鬮,拈着的先去。”《明史·选举志三》:“选举、迁除,一切由吏部,其初用拈鬮法,至 万历 间变为掣籤。”《红楼梦》第五十回:“话説 薛宝釵 道:‘到底分个次序,让我写出来。’説着便令众人拈鬮为序。” 巴金 《家》六:“于是父亲只得求助于拈阄的办法,把两个姑娘的姓氏写在两方小红纸片上,把它们揉成两团,拿在手里,走到祖宗的神主面前诚心祷告了一番,然后随意拈起一个来。 李家 的亲事就这样地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