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三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笔札的词语解释
笔札的意思
拼音:bǐ zhá    注音:ㄅㄧˇ ㄓㄚˊ
使用场景
笔札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形容写信、书信往来的情景。在现代社会,由于通讯方式的改变,人们很少用笔札进行书信往来,但这个成语仍可用于描绘写信、书信传递的情境,比如在古代人们通过笔札来表达思念之情或传递消息。
例句
1. 他用一张纸写下了一封笔札,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2. 这封笔札是我写给你的,希望你能收到并回信。
基本含义
指写信、写信件。也可指书信、信件。
基本解释

◎ 笔札 bǐzhá
(1) [paper and pen]∶纸和笔
(2) [articles;letter;written composition]∶指文章、书信等

延伸学习
如果想进一步学习有关写信和书信往来的知识,可以了解古代的书信文化和现代的通讯方式的变迁。此外,还可以学习其他与书信相关的成语,如“书信互通”、“亲笔信”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用纸和笔写了一封笔札给我的好朋友。2. 初中生:我喜欢用笔札与远方的亲戚保持联系。3. 高中生:他通过笔札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4. 大学生:在网络时代,人们很少使用笔札进行书信往来了。5. 成年人:我收到了一封笔札,是我多年未见的朋友寄来的。
故事起源
笔札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在古代,人们通常使用毛笔和纸张来写信,然后将信件折叠成小块,用线绑起来,最后交给信使传递给收信人。这种方式称为“笔札”,因此“笔札”成为形容写信、书信往来的成语。
英文翻译

1.(笔和写字用的木板) writing materials

记忆技巧
可以将“笔札”与写信、书信往来的场景联系起来,想象自己拿着毛笔写信的情景,这样可以更加深刻地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词语结构
笔札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笔”是名词,表示写作工具;“札”也是名词,表示信件。这个成语的结构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详细解释

(1).毛笔与简牍。亦泛指文具用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许,令尚书给笔札。”《后汉书·曹褒传》:“慕 叔孙通 为 汉 礼仪,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 清 方文 《怀吴日生》诗:“此日大官分笔札, 上林 诸树尽含香。”
(2).写作;书写。《北齐书·李绘传》:“素长笔札,尤能传受,缉缀词议,简举可观。”《初刻拍案惊奇》卷九:“那府中事体烦杂,宣徽要请一个馆客,做记室代笔札之劳。”
(3).指负责文牍的职务。《世说新语·文学》“ 左太冲 ” 刘孝标 注引《左思别传》:“父 雍 ,起於笔札,多所掌练。”
(4).借指文章、书画。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一》:“时人为之语曰:‘ 谷子云 之笔札, 楼君卿 之唇舌。’言其甚见信用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 襄 工笔札,帝尤爱之,御制《李用和碑文》,詔使 襄 书。”
(5).特指书简。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 汉 来笔札,辞气纷紜。观 史迁 之《报任安》, 东方朔 之难 公孙 , 杨惲 之酬 会宗 ……志气槃桓,各含殊采。” 唐 无名氏 《玉泉子》:“ 王生 之子不知其故,偶获 孜 与父平昔所尝往来笔札,累十幅,皆 孜 手迹也。”
(6).指文才。《魏书·酷吏传·高遵》:“涉歷文史,颇有笔札,进中书侍郎。”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 严武 ﹞累于饮筵对客骋其笔札。”
筆劄:犹笔记;手书的文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夫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札杂名,古今多品。”《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一》:“帝性聪敏,喜笔札,及从军旅,多閲簿书。” 明 王世贞 《题宋仲珩方希直书》:“ 希直 不以书名,而方刚不折之气,流溢笔墨间,其名磨损不可辨,盖 永乐 中有禁,收公笔札者同罪故耳。”

(0)
诗文中出现“笔札”的诗词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

与君陶唐后,盛族多其人。

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

在今气磊落,巧伪莫敢亲。

介立实吾弟,济时肯杀身。

物白讳受玷,行高无污真。

得罪永泰末,放之五溪滨。

鸾凤有铩翮,先儒曾抱麟。

雷霆霹长松,骨大却生筋。

一失不足伤,念子孰自珍。

泊舟楚宫岸,恋阙浩酸辛。

除名配清江,厥土巫峡邻。

登陆将首途,笔札枉所申。

归朝局病肺,叙旧思重陈。

春风洪涛壮,谷转颇弥旬。

我能泛中流,搪突鼍獭瞋。

长年已省柁,慰此贞良臣。

(0)

寄张贞居

不但入城踪迹少,南邻野老见犹稀。

狂歌衰凤聊自慰,旧学屠龙良已非。

苍藓浑封麋鹿径,白云新补薜萝衣。

羊君笔札谁能继,欲读灵文一扣扉。

(0)

汤阴谒岳忠武王祠

十室名臣里,千秋国士风。

仙踪异圯上,人望比隆中。

早究孙吴略,期收耿邓功。

格言惩爱死,优诏答精忠。

唾手燕云复,伤心贝锦攻。

全军争一哭,痛饮负诸公。

锻炼俄三字,尘沙奈两宫。

划柑枢算险,叩马敌谋工。

厥厉阶长舌,惟天鉴匪躬。

黄冠归未得,碧血恨难穷。

下邑崧生始,熙朝庙祀崇。

贞珉镌笔札,顽铁铸奸雄。

燕颔披帷识,鱼轩配座同。

奉祠存嫡系,肃客走粗僮。

游奕兵容壮,周流社址空。

编年遗集富,展祭御碑穹。

南渡家何在,东窗岁几终。

撼山犹破胆,袒背孰明衷。

昼锦芳规接,金陀远梦通。

辨诬怜吁泣,吾念亦斋翁。

(0)

呈赠制府陈如冈公

开府东征建羽旗,天南官属隶车骑。

军中昼漏传严警,戟上霜威动翠蕤。

十万楼船过下濑,三千兵甲缮诸夷。

前旌鸟隼招摇出,后队龙蛇风雨随。

太白秋高趋举事,旄头夜落令休迟。

将军按剑从天下,壮士挥戈逐日驰。

大树雄风生凛冽,边兵杀气触淋漓。

天清席捲鲸鲵浪,夜雪军惊鹅鸭池。

诸葛谋深闲作阵,谢安材练雅能棋。

威灵本藉君王宠,经略谁当长子师。

朱芾玱葱明气色,玉壶樽酒旷襟期。

武昌夜月聆孤啸,牛渚秋风听客诗。

植柳何曾誇渭曲,折杨时自按凉伊。

因招碣石黄金厩,共倒襄阳白接䍦。

铜柱伏波铭远绩,燕然班固勒新词。

少年颇负腰间剑,今日方归囊里锥。

草檄几能酬笔札,请缨犹欲佐偏裨。

非无堂下三千士,感激君怀那得知。

(0)

十一月廿二日得炜兄书作此答之

白璧玷青蝇,古贤所不免。

礼义苟无愆,人言何足辨。

捧檄适荆湖,刻苦如兄鲜。

缓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脔。

衣屦不敢鲜,杯盘不敢腆。

犹时寄甘旨,远道孝思展。

犹日勤笔札,公余手书卷。

似此仕为贫,不愧家积善。

每念宦途穷,清泪有时泫。

无何贝锦词,谗人肆流演。

初闻本不疑,三至能无眩。

亦以爱之深,遂至忧难遣。

披读尺素书,豁如雪见晛。

惟愧《儒行篇》,不信久不见。

所希曾氏省,无则益加勉。

上奉庭闱欢,下使云仍显。

受毁出求全,得福良不浅。

云梦吞八九,胸中慎毋褊。

(0)

秀野堂公宴韩慕庐先生扈跸还朝

凤池潋滟水波平,画绣争看傍辇行。

南济舟航随夏后,东巡笔札领春卿。

移莲里第归鞍晚,飞盏家山赐醴清。

裁诏余间方退食,绛帷弟子挟书迎。

(0)
诗词分类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诗人
文彦博 于谦 张孝祥 李孝光 陆求可 王炎 何梦桂 诗经 张嵲 朱松 林则徐 韦应物 晏殊 唐寅 李煜 傅山 戴表元 张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