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放榜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学生们期待考试结果的情景,也可以用于形容公布任何类型的结果或名单。
- 例句
- 1. 昨天学校放榜了,我考了第一名。2. 考试结束后,学校会在教学楼的大厅放榜。
- 基本含义
- 公布考试成绩。
- 基本解释
亦作“ 放牓 ”。考试后公布被录取者名单。 唐 李淖 《秦中岁时记》:“ 太和 八年放牓,有无名子作诗曰:‘乞儿还有大适年,二十三人椀杖全。’” 唐 杜牧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诗:“ 东都 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迴。”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丙:“新进士放榜后,翌日排 光范门 ,候过宰相。”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榜后复试》:“请各省放榜后,中式之人赴省填写亲供。”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和相关的成语,如“金榜题名”、“榜眼”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放榜的时候我要看看自己考了多少分。2. 初中生:我很紧张,明天就要放榜了。3. 高中生:放榜的那一刻,我心里忐忑不安。4. 大学生:放榜后,我才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5. 成年人:公司今天放榜了,看看有没有晋升的名单。
- 故事起源
- 放榜一词起源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古代,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考试结束后,考试成绩会被贴在榜上公布给大众,以便大家了解考试结果。因此,“放榜”成为了公布考试成绩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在考试结束后,迫不及待地去看成绩单,而这个成绩单正放在一个大榜上,供大家查看。
- 词语结构
- 放榜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是“放”,第二个字是“榜”。
- 详细解释
- 放榜是指将考试的成绩公布出来,供大家查看和了解自己的考试成绩。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学校、考试等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