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 悲叹 bēitàn
[sign mournfully] 悲哀叹息
- 近义词
叹伤、哀号
- 反义词
欢呼
- 英文翻译
1.sigh mournfully; lament; sigh (over)
- 详细解释
见“ 悲叹 ”。
亦作“ 悲嘆 ”。悲伤叹息。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四》:“上召见 向 ,悲叹谓曰:‘君且休矣,吾将思之。’” 三国 魏 曹植 《七哀诗》:“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餘哀。” 晋 陆云 《与陆典书书》之二:“念亲各尔分析,情感復结,悲嘆而已!”《百喻经·二鸽喻》:“悔之於后,竟何所及,后惟悲嘆。” 唐 杜甫 《逃难》诗:“妻孥復随我,回首共悲叹。”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书》之一:“每一念之,仰屋悲叹,不知涕泗之交颐也。”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六:“殊不知道一切都如梦呓,到而今枉然多此悲叹!”
- 基本含义
- 表示因悲伤、失望或痛苦而发出的叹息声,形容悲痛无助的心情。
- 使用场景
- 悲叹常用于描绘个人遭遇不幸、丧失亲人、失去机会等悲伤情境。它可以用来形容个人的内心感受,也可以用于描述社会或国家的困境。在文学作品、演讲、评论等语境中,悲叹常用于表达对于不幸遭遇的同情和痛惜之情。
- 故事起源
- 悲叹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乐书》中。据说,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位叫屈原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他忠于楚国,但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诽谤。最终,他被迫离开楚国,在离别之际,他写下了《离骚》一诗,表达了他对楚国的痛苦和无奈之情。这首诗中包含了许多悲叹的句子,其中著名的一句是:“悲叹语,涕泗流。”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成语“悲叹”。
- 词语结构
- 悲叹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形容词“悲”和动词“叹”组成。
- 例句
- 1. 他悲叹着离开了家乡,踏上了漂泊的旅程。2.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只能悲叹人生的无奈。3. 在这个悲叹的时刻,我们需要团结起来,共同面对挑战。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悲伤”和“叹息声”相关的形象联想来记忆悲叹这个成语。想象一个悲伤的人在发出叹息声,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悲叹相关的成语,如“悲观厌世”、“悲天悯人”等,以扩展对情感表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听到老师说要离开学校,小明悲叹地说:“我好舍不得我的老师和同学们。”2. 初中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小红悲叹着:“为什么我总是这么不幸?”3. 高中生:看到新闻报道灾区的情况,小李悲叹地说:“我们应该尽力帮助灾民,让他们重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