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饱读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学识渊博、知识面广泛,表达对他的赞赏和敬佩。可以用在夸奖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学术造诣、读书经验等方面。
- 例句
- 1. 他饱读经书,对于古代文化有很深的了解。2. 她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懂得很多文学常识。3. 饱读之人,言谈举止都流露出深厚的学识。
- 基本含义
- 指读书学习得很多,学识丰富。
- 基本解释
◎ 饱读 bǎodú
[stodge] 过分充足地阅读
汝自幼饱读诗书,熟谙战法。——《三国演义》
- 延伸学习
-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饱读成语,可以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博览群书”、“渊博”等。同时,也可以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了解其中的学问和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也能成为一个饱读诗书的人。2. 初中生:老师常说,只有饱读经书才能有真正的人生智慧。3. 高中生:饱读之人,往往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4. 大学生:大学是一个饱读知识的地方,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
- 故事起源
- 关于饱读成语的故事起源不太明确,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学习的重视和推崇。中国文化中,读书被视为一种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方式,饱读成语正是对于这种学习态度的体现。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记忆技巧帮助记忆饱读这个成语:1. 关联记忆:将“饱读”与“读书学习得很多”这个基本含义关联起来,形成记忆联结。2. 反义记忆:将“饱读”与“无所知”这个反义词相对比,突出饱读的意义和重要性。
- 词语结构
- 饱读是由形容词“饱”和动词“读”组成的,形容词修饰动词的结构。
- 详细解释
充分阅读。 宋 张耒 《送杨念三监簿侍行赴鄂渚》诗:“饱读兵书取卿相,不应如我老无成。”《三国演义》第九六回:“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諳战法。” 郭沫若 《历史人物·鲁迅与王国维》:“一直到 鲁迅 死后,那时我还在 日本 亡命,才由友人的帮助,把所能搜集到的单行本,搜集了来饱读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