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逡循一词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抉择时犹豫不决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行动上的迟疑不前。
- 例句
- 1. 他在做决策时总是逡循不前,导致错失了很多机会。2. 面对重要的考试,他逡循了好几天才开始复习。
- 基本含义
- 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 基本解释
却行,恭顺貌。《晏子春秋·问下十二》:“ 晏子 逡循对曰:‘ 婴 不肖, 婴 之族又不若 婴 ,待 婴 而祀先者五百家,故 婴 不敢择君。’”《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然 大伯 见 歷 ( 王季 )知适,逡循固让……是以尊号追及 大王 。”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二》“遵道”:“道当为遁,字之误也。遵遁即逡巡。《文选·上林赋》注引《广雅》曰:‘逡巡,却退也。’《管子·戒篇》作‘逡遁’,《小问篇》作‘遵遁’,与《荀子》同。《晏子·问篇》作‘逡遁’,又作‘逡循’。《庄子·至乐篇》作‘蹲循’,《汉书·平当传赞》作‘逡遁’,《万章传》作‘逡循’,三《礼》注作‘逡遁’,竝字异而义同。”参见“ 逡巡 ”。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逡循相关的成语,如"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等,来增加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上学时总是逡循在路上,经常迟到。2. 初中生:面对选择考哪个学校,他逡循了很久才做出决定。3. 高中生:考虑去哪个城市读大学,他逡循了好几个月。4. 大学生:面对就业选择,他逡循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合适的工作。
- 故事起源
- 逡循的故事起源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故事中,齐国大夫陈恒前往楚国,途中遇到了一只大蛇。陈恒因为害怕而迟疑不前,后来被人戏称为"逡循陈恒"。从此,逡循成为了一个形容犹豫不决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逡循"与迷路的情景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在迷路时迟疑不前,徘徊不定的样子,从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逡循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逡"是动词,表示行走时迟疑不前;"循"是动词,表示徘徊不定。
- 详细解释
- 逡循是指行走时迟疑不前,徘徊不定的样子。形容人在做决策或行动时犹豫不决,没有明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