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伏读通常用于表达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可以用于教育和训诫的场合,也可以用于形容自己或他人的学习状态。
- 例句
- 1. 他为了考试努力伏读了一个月,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 在这个寒假里,我打算伏读一些好书,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 基本含义
- 伏读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默默地努力,埋头苦读。
- 基本解释
谓恭敬地阅读。“伏”为表敬之词。《孔丛子·杂训》:“ 子思 在 鲁 ,使以书如 卫 问 子上 , 子上 北面再拜,受书伏读。”后世臣下阅读帝王诏书 清 俞正燮 《<澳门纪略>跋》:“昔尝伏读 圣祖仁皇帝 康熙 五十五年十月辛亥圣训。”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和文章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些学习培训班或者参加学习小组,与他人一起讨论学习的内容,相互促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每天放学后都会伏读一段时间,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2. 初中生:期末考试快到了,我要开始伏读,争取取得好的成绩。3. 高中生:高考已经进入倒计时,我要全力伏读,为了理想的大学而努力。4. 大学生:毕业论文马上要交了,我要加紧伏读,争取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
- 故事起源
- 伏读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隐公二十三年》中。当时,鲁国的隐公想要选拔一位贤能的人才,于是他让所有的官员们到宫廷中伏案默读,以便通过他们的学习情况来选拔人才。最终,只有一位名叫孔子的官员坚持伏案默读,其他人都不愿意。隐公看到孔子的毅力和勤奋,因此将他选为官员。从此以后,伏读就成为了形容埋头苦读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伏读”与埋头苦读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自己在学习时专注地低下头,默默地努力读书,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 词语结构
- 伏读的结构是“动词 + 动词”,其中“伏”表示埋头,默默地努力,“读”表示读书。
- 详细解释
- 伏读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畏艰辛,默默地用功读书。这个成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勤奋学习,埋头苦读,才能取得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