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家塾一词可以用来描述家庭中的教育环境和方式,也可以用来指代由家长亲自承担的教育责任和任务。
- 例句
- 1. 我们家塾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能够满足孩子的个性化需求。2. 家塾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价值观。3. 现代家塾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 基本含义
- 家庭教育
- 基本解释
◎ 家塾 jiāshú
[family school] 旧时请老师到家里来教授自己子弟的私塾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家庭教育的资讯,学习如何在家中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妈妈是我最好的家塾老师,她每天帮我复习功课。2. 初中生:家塾让我在家里也能有学习的氛围,提高了我的学习效果。3. 高中生:我在家塾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为我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故事起源
- 家塾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当时富裕的家庭会请来知识渊博的老师在家中给子女授课,这就是家塾的最早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塾逐渐演变成了家庭教育的代名词。
- 英文翻译
1.[旧] family school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家塾这个词语。可以想象一个家庭中,父母亲自担任教师的角色,在家中给孩子上课,这就是家塾。
- 词语结构
- 家塾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家”和“塾”。
- 详细解释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相传 周 代以二十五家一闾,闾有巷,巷首门边设家塾,用以教授居民子弟。后指聘请教师来家教授自己子弟的私塾。有的兼收亲友子弟。 宋 陆游 《小雨》诗之二:“诸孙入家塾,亲为授《三苍》。” 宋 叶适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臣闻朝廷开学校,建儒官,公教育於上;士子闢家塾,隆师友,私淑艾於下:自古而然矣。”《红楼梦》第七回:“我们家却有个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师的,便可入塾读书,亲戚子弟可以附读。” 郭沫若 《叶罗提之墓》:“ 叶罗提 七岁的时候还在家塾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