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不同国家、民族或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可用来指代外来的人或事物。
- 例句
- 1. 这个国家一直保持着与西戎文化的交流。2. 他的外貌和举止都有些西戎的特点。
- 基本含义
- 指西方的戎狄,泛指外族或异族。
- 基本解释
◎ 西戎 Xīróng
[Xirong nationality] 我国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总称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一些与西方文化、历史相关的知识,加深对“西戎”这个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书上学到了西戎的历史。2. 初中生:西戎的文化与我们的有所不同。3. 高中生:通过学习西戎的历史,我对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4. 大学生:西戎文化对于西方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 故事起源
- 西戎最早出现在《左传》中,用来形容春秋时期齐国对待外族的态度。西戎一词的含义逐渐扩大,成为广义的外族或异族的代称。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西戎”联想为西方的戎狄,表示异族。可以通过与西方文化联系起来记忆。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西戎”两个字组成。
- 详细解释
(1).古代西北戎族的总称。《书·禹贡》指 织皮 、 昆仑 、 析支 、 渠搜 。《史记·匈奴列传》指 绵诸 、 绲戎 、 翟獂 、 义渠 、 大荔 、 乌氏 、 胊衍 等。最早分布在 黄河 上游及 甘肃 西北部,以后逐渐东迁, 春秋 时分属 秦 晋 等国。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十:“ 园 綺 遯 南岳 , 伯阳 隐 西戎 。”
(2).用以称我国西北方 吐蕃 等少数民族。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十八:“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