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决定已经定下,不容更改的场合。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决策、安排已经达成共识,不允许有任何更改的余地。
- 例句
- 1. 这个决定已经板行了,任何人都不能再改变。2. 他的辞职信已经提交,公司的决定已经板行。
- 基本含义
- 指事情已经确定,不容更改或讨论。
- 基本解释
(1). 晋 、 南北朝 大臣任命僚属谓之“板行”,以示与朝廷诏授有别。《南齐书·荀伯玉传》:“ 伯玉 少为 柳元景 抚军,板行参军。”《南史·檀珪传》:“ 元徽 中, 王僧虔 为吏部尚书,以 珪 为征北板行参军。” 清 成瓘 《篛园日札·官府中琐语琐事之沿》:“ 晋 宋 署官,多由板行。余谓此犹今所云宪牌委署耳。”
(2).雕板印刷发行。 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中:“ 陈起 宗之 ……刊 唐 宋 以来诸家诗颇详备,亦有《芸居吟稿》板行。”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金瓶梅》:“此等书必遂有人板行,但一刻则家传户到,坏人心术。”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八:“ 宋 末 汶阳 王质 ,号 雪山先生 ,著《诗经总闻》二十卷……三百篇皆自创己意而解之,惜无力板行之耳。” 叶德辉 《书林清话·刊刻之名义》:“刻板盛于 赵宋 ,其名甚繁,今据各本考之,曰雕,曰新雕……曰板行,皆随时行文,久而成为习语。”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决定、确定相关的成语,如“一刀两断”、“定于一尊”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已经安排好了座位,我们不能再改变了,这是板行的。2. 初中生:选课的时间已经过了,我们不能再换课了,这个决定是板行的。3. 高中生:大学录取通知书已经发下来了,我们不能再改变志愿了,这个决定是板行的。4. 大学生:公司已经决定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我们不能再有异议了,这个决定是板行的。
- 故事起源
- 成语“板行”源自于《左传·文公十一年》。当时,齐国国君曾经下令要杀死一名官员,但后来又因为其他官员的劝告而改变主意,决定不杀他。然而,这名官员听说国君要杀他的消息后,仍然拿着木板走上刑台,表示他对国君的决定已经接受,不再有任何争议。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板行”与“木板”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站在刑台上,表示他已经接受决定,不再有争议。
- 词语结构
- 由两个字组成,形容词+动词。
- 详细解释
- 板行意为事情已经决定或确定,不容更改。形容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改变的地步。板行强调了决定的不可逆转性和不容质疑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