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上古 商 帝太戊 时,“祥桑”朝生而暮大如拱, 太戊 惧,大臣 伊陟 劝 太戊 修德而“祥桑枯死”。 殷帝武丁 时,雉登鼎耳而鸣, 武丁 惧,贤臣 祖己 劝 武丁 “修政行德,天下咸驩, 殷 道復兴”。事见《书·高宗肜日》、《史记·殷本纪》。后因用“桑雉”为帝王修德国以复兴的典实。《北史·崔昂传》:“故桑雉之戒,实启中兴;小鸟孕大,未闻福感。”
(2). 汉 鲁恭 (字 仲康 )为 中牟令 ,行德政。上司遣使察访, 恭 与来使行至田间,坐桑下小憩,有雉停身旁。旁有儿童。使曰:“儿何不捕之?”儿曰:“雉方将雏。”使矍然而起,盛赞 鲁恭 “化及鸟兽”,使“竖子有仁心”。事见《后汉书·鲁恭传》。后因以“桑雉”为施行仁政,普及教化的典实。 唐 罗隐 《寄前户部陆郎中》诗:“出驯桑雉入朝簪,萧洒清名映士林。”
- 基本含义
- 指人们做事不切实际,只顾幻想而不求实际。也形容人们对现实问题不注重,只顾虚构。
- 详细解释
- 桑雉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桑”指桑树,代表虚构的幻想;“雉”指雉鸟,代表现实的事物。整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人们只关注虚构的事物,而忽视了现实的问题。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人们追求虚幻的事物,而不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用于批评那些只空谈理想而不付诸实践的人,或者形容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 故事起源
- 据说,古代有个人养了一只雉鸟,他给雉鸟讲述了一种桑树的故事,说桑树上结满了美味的果实。雉鸟听了之后非常兴奋,整天都在空中飞舞,对桑树充满了向往。然而,当它最终飞到桑树上时,却发现桑树上并没有果实。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只追求虚幻的事物,而忽视了现实的问题。
- 词语结构
- 主体成语为“桑雉”,由两个字组成。其中,“桑”为桑树的意思,“雉”为雉鸟的意思。
- 例句
- 1. 他整天空想着大富大贵,完全是桑雉一场。2. 这个人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简直是个桑雉之人。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只雉鸟在桑树上飞舞,但却发现桑树上没有果实,这样就能记住桑雉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现实与虚构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脱缰之马”、“画蛇添足”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刚刚想象了一只雉鸟在桑树上飞,但是我知道这只是桑雉,不现实。2. 初中生:他总是沉迷于游戏中,完全是桑雉一场,忘记了学习的重要性。3. 高中生:这个人总是幻想着自己能成为大明星,但却不付出实际行动,真是桑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