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对自己的过失或错误感到懊悔和自责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对他人的错误感到愤怒和不满。
- 例句
- 1. 他做错了事情,现在搏膺自责,真是后悔莫及。2. 面对自己的错误,他搏膺发誓要改正过去的错误。3. 我们应该搏膺反思,才能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 基本含义
- 拍打胸口,表示悔恨、自责或愤怒。
- 基本解释
捶击胸口。表示愤怒、不平或哀痛。《左传·成公十年》:“ 晋侯 梦大厉,被髮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於帝矣。’” 明 王世贞 《说部·短长上》:“ 卢生 等将就坑,搏膺而叹曰:‘天乎!余之无罪也。’” 清 侯方域 《吴伯裔伯胤传》:“ 伯裔 妇 程氏 尝使人伪为 裔胤 状,立於父前,父輒以手摩之而喜,既乃审其妄,坐土坑上搏膺而呼曰:‘ 裔胤 皆何往乎?老人安归乎?’”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成语,如“悔过自新”、“自责不已”等,以丰富词汇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考试没考好,回到家后搏膺自责,下次一定要更努力。2. 初中生:我对我的行为感到懊悔,搏膺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3. 高中生:面对自己的过失,我搏膺自责,决心要改正自己的不足。
- 故事起源
- 据说,成语“搏膺”最早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李斯是秦始皇时期的重要官员,他曾经提出一系列的政治建议,但却遭到秦始皇的嫉妒和怀疑,最终被流放。在流放的路上,李斯对自己的过失和失败深感懊悔和自责,因此用手拍打胸口,表示内心的痛苦和愤怒。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搏膺”拆分为“搏”和“膺”两个部分来记忆。想象一个人用力拍打自己的胸口,表达内心的悔恨和愤怒。
- 词语结构
- 成语“搏膺”的结构为“动词+名词”,其中动词“搏”表示用手拍打,名词“膺”表示胸口。
- 详细解释
- 成语“搏膺”源自于古代的一种仪式,人们在悔过自新或表达内心懊悔时,会用手拍打胸口。因此,“搏膺”表示内心深处的悔恨、自责或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