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节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临诱惑或困境时,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可以用来表扬一个人的高尚品质和坚守原则的行为。
- 例句
- 1. 他在生意上从不接受贿赂,一直保持着常节。2. 尽管面对困难和诱惑,她仍然能够保持常节,不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品德高尚,始终保持节操和正直。
- 基本解释
(1).谓常有节制。《大戴礼记·诰志》:“天生物,地养物,物备兴而时用常节。”
(2).一定的时节。 汉 王粲 《务本论》:“种有常时,耘有常节,牧有常期。”
(3).一定的节度。 晋 陆机 《演连珠》:“动循定检,天有可察,应无常节,身或难照。” 宋 叶适 《黄端明谥简肃议》:“公儼然庄重,坐立有常处,不倾侧跛倚,语默有常节,不戏言苟笑。”
(4).固有的操节。《汉书·王莽传上》:“赏未足以直功,谦约退让,公之常节,终不可听。”《周书·杨宽传》:“太宰见爱以礼,人臣之交耳。今日之事,事君常节。”《北史·王紘传》:“君亡臣死,自是常节,但贼竖力薄,故臣不死。”
(5).正常的节律。 章炳麟 《辨诗》:“乐府或时无韵,是犹《周颂》诸篇,不应常节,盖其逗留曲折,非韵所持,固诗之特异也。”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品德和道德有关的成语,如“廉洁”、“操守”等,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向老师保证,我会在考试中遵守考场纪律,不作弊,保持常节。2. 初中生: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会坚守自己的职责,保持常节,为同学们服务。3. 高中生:面对诱惑,我会保持常节,不参与违法活动,保护自己的未来。
- 故事起源
- 《左传·哀公二十四年》记载了一个关于常节的故事。故事中,晋国的大夫子贡因为获得一件珍贵的玉佩,被人以高价收购。然而,子贡却坚守自己的原则,拒绝了这个提议,因为他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个故事表达了子贡常节的精神,被后人用来形容一个人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常节的两个字拆分开来记忆。常节中的“常”可以理解为常常,表示持久不变的意思;而“节”可以理解为节操和品德。通过将这两个含义联系起来,就可以记住常节的基本含义。
- 词语结构
- 常节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形容词“常”和名词“节”组成。
- 详细解释
- 常节由两个字组成,常指持久不变的意思,节指节操、品德。常节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自己的节操和品德不变,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或诱惑,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