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 自为 zìwèi
[for oneself] (从哲学范畴解释,自为即)自觉,自由(掌握了事物运动规律,按规律办事)
- 详细解释
(1).自己做;自己治理。《管子·国蓄》:“则君虽彊本促耕,而自为铸币而无已,乃今使民下相役耳,恶能以为治乎?” 唐 胡曾 《赠渔者》诗:“自为钓竿能遣闷,不因萱草解销忧。” 宋 苏轼 《赐宰相吕公著上第二表乞致仕不允断来章批答》:“宰相不自用,人主不自为。”《明史·方国珍传》:“臣本庸才,遭时多故,起身海岛,非有父兄相藉之力,又非有帝制自为之心。”
(2).自己做主,自作决定。 唐 王建 《公无渡河》诗:“妇人无力挽断衣,舟沉身死悔难追。公无渡河公自为。”
(3).自然而成。《庄子·天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
(4).看待自己。为,认为。 宋 陈亮 《廷对策》:“臣有以见陛下之未尝以薄待天下之人也。彼亦何忍以异类自为哉!”
为自己。《淮南子·兵略训》:“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史记·苏秦列传》:“臣闻忠信者,所以自为也;进取者,所以为人也。” 明 方孝孺 《有子》:“攷诸王制,参诸人情,使君子致仁爱於其亲,非特不欲速朽也,欲速朽者自为之道,不欲以身为天下费也。”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今世之不粗戇者,大率全躯保妻子,精于自为者。拔一毛以利君亲,有所不为,若孝子者,可以风矣。”
- 基本含义
- 自己为自己负责,自作主张,自行其是。
- 使用场景
- 自为一词常用于表达一个人或团体自主决策、自行其是的行为。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行动,不受外界干扰;也可以用来批评一个人不顾他人意见,自以为是。
- 故事起源
- 自为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故事中,卫将军骠骑曹参在战斗中遇到了敌人的强烈阻击,他的部下建议他退兵,但曹参却决定继续战斗,坚持自己的判断和决策。最终,他以勇猛的战斗精神战胜了敌人,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成为了自为这个成语的来源。
- 词语结构
- 自为属于主谓结构的成语,由“自”和“为”两个字组成。
- 例句
- 1. 他总是自为自足,不听取他人的建议。2. 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都应该有自为的能力和责任心。3. 他太自为了,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自为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自己的小岛上,周围没有其他人,他可以自由决策和行动。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住自为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自为相关的成语,如自负、自立、自主等。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可以丰富对自为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会自为自己的事情,不用爸爸妈妈帮忙。2. 初中生:他太自为了,从来不听取别人的意见。3. 高中生: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我希望能够自为,不受他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