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政府或社会力量采取行动,打击犯罪或消除不良势力的情况。可以用于新闻报道、政府宣传、社会评论等语境中。
- 例句
- 1. 政府决心伐罪,彻底清除社会上的黑恶势力。2. 他是一位伐罪的英雄,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 基本含义
- 指惩治罪恶、斩除恶势力。
- 基本解释
◎ 伐罪 fázuì
[uprising;attack the tyrant and relieve the people of their sufferings] 讨伐有罪的人
吊民伐罪
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
吊民洛汭,伐罪秦中。——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伐罪相关的成语,如“伐毛洗髓”、“伐奸发众”等。同时,也可以学习与犯罪、正义相关的词汇和法律知识,加深对伐罪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勇敢伐罪,保护我们的家园。2. 初中生:警察叔叔每天都在伐罪,让我们的社区更安全。3. 高中生:伐罪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一环,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相传,汉朝时期,刘邦在起义军中,有一位名叫杨震的将军,他勇猛善战,善于征讨罪恶。他深受刘邦的器重,被任命为伐罪将军,负责打击犯罪分子,扫除社会恶势力。后来,伐罪成为了一个象征正义与公正的词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伐罪”与“惩治罪恶、斩除恶势力”这个基本含义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可以想象一个武士手持利剑,勇敢地伐罪,斩除罪恶,保护社会安宁。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
- 详细解释
讨伐有罪者。《左传·哀公二十三年》:“以辞伐罪足矣,何必卜。” 晋 潘岳 《西征赋》:“当 光武 之蒙尘,致王诛于 赤眉 , 异 奉辞伐罪。” 唐 韩愈 《猫相乳》:“ 北平王 牧人以康,伐罪以平。”
- 近义词
讨伐、征伐、征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