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监管国事。太子代君主管理国事称“监国”。《国语·晋语一》:“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史记·晋世家》:“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旧唐书·高宗纪下》:“上以服饵,令皇太子监国。”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其书是 明仁宗 东宫所閲,上有监国之寳。”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三回:“﹝ 太祖 ﹞命太子 皇太极 监国,自率二万劲旅,到 天坛 祭天。”
(2).君主因故不能亲政,由权臣或近亲摄政,《新五代史·周太祖纪》:“﹝ 汉 ﹞太后制以 威 ( 郭威 )监国。”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三折:“我只为君王幼小权监国,除此别无他意。”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八九回:“我今朝才晓得你的心肝了。你想儿子即位,你好监国,这等痴心妄想,劝你趁早罢休!”
- 基本含义
- 监国指的是在帝王未成年、或者帝王有疾病不能亲政的情况下,由监国的官员代为执政,管理国家事务。
- 详细解释
- 监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之一,常见于帝王未成年或帝王有疾病不能亲政的情况下。监国的官员负责代为执政,管理国家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监国制度的实施旨在确保国家的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
- 使用场景
- 监国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在帝王未成年或帝王有疾病不能亲政的情况下,由代理官员执政的情况。在现代语境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领导者因病或其他原因无法履行职责时,由代理人负责管理事务的情况。
- 故事起源
- 监国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封建时期。在封建社会中,帝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在帝王未成年或帝王有疾病不能亲政的情况下,需要有专门的官员代理执政,以确保国家的正常运转。这就是监国制度的起源。
- 词语结构
- 监国这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监”和“国”。其中,“监”是动词,意为“代理、管理”,“国”是名词,意为“国家”。两个字合在一起,表示代理管理国家事务。
- 例句
- 1. 在国王未成年之前,由大臣担任监国,管理国家事务。2. 由于总统病重,副总统暂时担任监国职责。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成语“监国”:1. 将“监”字与“代理”联系起来,表示代理执政。2. 将“国”字与“国家”联系起来,表示管理国家事务。3. 可以想象一个小孩子坐在国家的宝座上,而旁边有一个负责代理的大人,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相关的成语和政治制度,如“摄政”、“临朝称制”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同学生病住院期间,班长暂时担任班级监国,管理班级事务。2. 初中生:历史课上学到,古代帝王未成年时,由大臣担任监国,代为执政。3. 高中生:政治课上老师讲解了监国制度的起源和作用,使我对古代政治制度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