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旧时衙门里的差役。 洪深 《申屠氏》第六本:“[特写]两个皂吏,剥去 董昌 上衣,捉住两臂。”参见“ 皂役 ”、“ 皂隶 ”。
- 基本含义
- 指贪污受贿的官吏。
- 详细解释
- 皂吏一词出自《左传·昭公十年》,原指贪污受贿的官吏。皂吏一词中的“皂”指黑色的肥皂,表示官吏贪污污秽。而“吏”指的是官吏,即指贪污受贿的官员。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贪污受贿、不廉洁的官员。
- 故事起源
- 《左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书,其中记载了一个关于皂吏的故事。故事中,昭公十年,鲁国的官吏贪污受贿,惹怒了昭公,昭公就用“皂吏”这个词来形容这些贪官污吏。
- 词语结构
- 主体词是“皂吏”,其中“皂”是形容词,表示黑色的肥皂,用来形容官吏的贪污污秽;“吏”是名词,指的是官吏。
- 例句
- 1. 这个地方的皂吏贪污受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2. 他被查出是个皂吏,最终被判刑入狱。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皂吏”的发音“zào lì”来记忆。可以想象一个官员手上沾满黑色肥皂,满脸通红,贪婪地受贿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贪官污吏”、“贪污受贿”等,以扩展对这一主题的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皂吏是一种不好的官员,他们做了坏事,应该受到惩罚。2. 初中生:我们应该反对贪污受贿的行为,不让皂吏占据官位。3. 高中生:社会需要廉洁的公务员,而不是一群皂吏。4. 大学生:皂吏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应该加强监督。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