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敲击钲、铙或锣。古代常用作起程的信号。 明 沉璟 《义侠记·奇功》:“听鸣鉦,解奸徒向 高唐 远行。”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今人开舡鸣鉦,未知起于何时。”柳子戏《孙安动本》第一场:“当朝首相,鸣钲开道旌旗扬,前护后拥朝堂上,满朝文武俱景仰。”
- 基本含义
- 指公开批评或指责上级的错误或不当行为。
- 详细解释
- 鸣钲一词来源于古代官员在朝会上使用的一种乐器,用以传达警告或批评的信息。成语“鸣钲”比喻公开批评或指责上级的错误或不当行为,以提醒其改正错误。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下属、晚辈或平辈对上级、长辈或权威人士的公开批评或指责。可以用于政治、教育、工作等各个领域。
- 故事起源
- 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鲍叔牙的官员,他在朝会上使用鸣钲乐器发出声音,批评了当时的国君的错误政策。鲍叔牙的行为被赞扬为公正和勇气的表现,因此“鸣钲”成为了形容公开批评上级的行为的成语。
- 词语结构
- 主语+鸣钲
- 例句
- 1. 他勇敢地鸣钲,公开批评了上级的错误决策。2. 学生们大胆鸣钲,指出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鸣钲”这个词与公开批评或指责的行为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一个人使用鸣钲乐器发出声音,向上级批评或指责。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批评、指责相关的成语,如“斥责”、“谏言”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让我们一起读书,但我们觉得太难了,所以我们鸣钲,要求老师改变教学方式。2. 初中生:学校的午餐质量一直不好,我们决定鸣钲,提醒校方改善饮食环境。3. 高中生:政府部门的决策对民众不利,我们应该鸣钲,让他们知道我们的不满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