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以不正当手段获得名声。《逸周书·官人》:“规諫而不类,道行而不平,曰窃名者也。”《北史·李彪传》:“窃名忝职,身为违傲,矜势高亢,公行僭逸。” 明 方孝孺 《戆窝记》:“钓奇窃名,以悦其君。”
- 基本含义
- 窃取别人的名誉或声誉。
- 详细解释
- 指通过不正当手段夺取他人的名誉或声誉。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负面的影响。
- 使用场景
- 可以用于描述某人通过诋毁、诽谤或其他手段,企图夺取他人的名誉或声誉的行为。也可以用于警示他人不要去窃取别人的名誉。
- 故事起源
- 成语“窃名”源自《左传·哀公十九年》。在古代,有一位叫做鲍叔牙的人,他善于音律,经常以自己的名义创作音乐作品。有一天,鲍叔牙的学生窃取了他的一首作品,并冒充自己的作品在宫廷中演奏。当鲍叔牙得知后感到非常愤怒和伤心,于是写了一篇名为《窃名》的文章,揭露了学生的行为并警示人们不要窃取他人的名誉。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
- 例句
- 1. 他通过恶意中伤别人来窃名,最终被大家唾弃了。2. 她靠着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名誉,而不是通过窃名的方式。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窃名”与“窃取名誉”进行联想来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偷偷地拿走别人的名字牌,代表他窃取别人的名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名誉、声誉相关的成语,例如“抢功”、“谗言败坏”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窃名的行为让大家都不喜欢他。2. 初中生:那个学生用诽谤的方式窃取了同学的名誉。3. 高中生:他通过编造谣言来窃取对手的名誉。4. 大学生:这篇文章揭露了那个人窃名的行为,引起了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