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持守中道。 南朝 梁 沉约 《述僧设会论》:“今之僧众,非唯持中者少,乃有腆恣甘腴、厨膳丰豪者。”亦用以指折中骑墙。 鲁迅 《集外集·我来说“持中”的真相》:“夫近乎‘持中’的态度大概有二:一者‘非彼即此’,二者‘可彼可此’也。”
- 基本含义
- 持守中立、不偏不倚。
- 详细解释
- 持中是指在争议或纷争中,保持公正、中立的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不被情感、利益等因素所左右。
- 使用场景
- 持中常用于讨论公正、公平的场合,尤其在争议激烈的问题上,提醒人们要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
- 故事起源
- 持中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中,是孔子对于学生雍也的评价:“雍也可使南面。”这句话的意思是雍也适合做官,而雍也问:“如君何?”孔子回答:“可使言而有信,行而有忠,固也。”这里的“言而有信,行而有忠”即是持中的意思,表示雍也能够坚守中立、公正的原则。
- 词语结构
- 持中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持”和名词“中”组成。
- 例句
- 1. 在这场争议中,我们应该持中立的态度,不偏不倚地看待问题。2. 作为裁判员,你必须持中,不偏袒任何一方。3. 在辩论中,他总是能够持中立的立场,客观地分析问题。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持中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你站在一个天平上,保持平衡,不偏不倚地持中立的态度。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中立、公正相关的成语,如“公正无私”、“公平无私”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持中立的态度,不要互相打架。2. 初中生:在班级选举中,我们应该持中立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位候选人。3. 高中生:在辩论赛中,我会持中立的立场,客观地分析问题,争取说服对方。4. 大学生:在社会上,我们要学会持中立的态度,不被个人情感和利益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