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烧掉棺木。古代受降仪式。交战两国君之战败者舆榇乞降,表示接受诛杀;战胜者焚榇,表示宽大而赦免其死罪。《三国志·魏志·邓艾传》:“ 艾 至 成都 , 禪 率太子诸王及羣臣六十餘人面缚舆櫬诣军门, 艾 执节解缚焚櫬,受而宥之。”《晋书·王濬传》:“ 濬 躬解其缚,受璧焚櫬,送于京师。”《艺文类聚》卷五八引 北齐 魏收 《檄梁文》:“当使焚櫬而出,拂席相待。”
- 基本含义
- 焚烧棺木,比喻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报仇雪恨。
- 详细解释
- 焚榇的“榇”指棺材。榇是一种用来装载死者遗体的容器,而焚烧榇则意味着将死者的遗体彻底毁灭。这个成语比喻为了报仇雪恨,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顾自身安危。
- 使用场景
- 焚榇常用于描述对仇敌的强烈愤恨和决心报复的情况。可以用于叙述个人或团体为了达到目的而付出巨大代价的情况。
- 故事起源
- 相传,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传说中,有一位名叫曹娥的女子,她的丈夫被仇敌杀害后,她决心要为丈夫报仇。为了达到目的,她不惜一切代价,包括焚烧丈夫的棺材,来表达她对仇敌的愤恨和决心。后来,人们就用“焚榇”来形容为了报仇而不惜一切代价的行为。
- 词语结构
- Subject+ Verb+ Object
- 例句
- 1. 他为了雪恨,不惜焚榇,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报仇雪恨并不一定要采取焚榇的极端行为。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焚榇”与“报仇雪恨”联系起来,通过想象一个人为了报仇而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焚烧棺材的情景,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关于报仇雪恨的故事和相关的成语,如“血海深仇”、“血债血偿”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为了雪恨,像焚榇一样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2. 初中生:这个电影讲述了一个人为了雪恨,不惜焚榇的故事,让我很感动。3. 高中生:面对仇敌,他选择了焚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恨和决心。4. 大学生:有时候,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需要像焚榇一样,不惜一切代价。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