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居民的户籍。亦指有户籍的居民。《南齐书·郁林王纪》:“宜从荡宥,许以自新,可一同放遣,还復民籍。” 宋 孔平仲 《孔氏杂说》卷二:“ 东汉 之定民籍,颇若劳扰,今之造户口簿,却不如此也。”《宋史·尹洙传》:“今边鄙虽有乡兵之制,然止极塞数郡,民籍寡少,不足备敌。”《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四年》:“所至视民籍差等,有不如式者,惩革之。” 清 代将不属军、商、灶籍的各色人编入民籍。《清史稿·食货志一》:“凡民之著籍,其别有四:曰民籍;曰军籍,亦称卫籍;曰商籍;曰灶籍。”
- 基本含义
- 指一个人的国籍、身份属于民众,与官员、贵族等有所区别。
- 详细解释
- 成语“民籍”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民”和“籍”。其中,“民”指的是普通人民,即平民;“籍”则指的是户籍,即人的身份和归属。整个成语的含义是指一个人的国籍、身份属于民众,与官员、贵族等有所区别。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出身不高贵,属于普通人,没有特殊身份或权力。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虚有其表、傲慢自大的人。
- 故事起源
- 成语“民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是有严格等级划分的,官员和贵族享有特殊的身份和待遇,而普通人则属于民众。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身份和地位的重视。
- 词语结构
- Subject + 民籍
- 例句
- 1. 他虽然出身卑微,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民籍”。2. 这位名人一直保持着“民籍”的思维,与普通人保持着良好的互动。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身份高贵的官员和贵族之间,而自己则属于普通民众,这样就能够形象地记忆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了解官员、贵族以及普通民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与身份和地位相关的成语,如“贵族”、“平民”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妈妈告诉我,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其他人,不论他们的民籍如何。2. 初中生:在古代,只有官员和贵族才能够享受特权,普通人只能够属于民籍。3. 高中生:这个社会应该打破身份的壁垒,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平等的民籍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