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挟尺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能够把握局势,掌控局面,以及能够衡量事物的轻重缓急。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处理复杂的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客观和公正的态度。
- 例句
- 1. 他在处理纠纷时总是能够挟尺而行,让双方都觉得公平公正。2. 面对复杂的局势,他能够挟尺而行,不受外界干扰。
- 基本含义
- 挟持尺子,表示掌握了尺度,能够控制情况。
- 基本解释
古时相马术语。谓马的胸脯宽一尺以上。《梁书·张率传》:“ 河南国 献舞马,詔 率 赋之,曰:‘……尔其挟尺县凿之辨,附蝉伏兔之别,十形五观之姿,三毛八肉之势,臣何得而称焉。’”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掌握尺度、控制情况相关的成语,如“把握尺度”、“掌控局面”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总是能够挟尺,让同学们觉得公平公正。2. 初中生:面对考试压力,我要学会挟尺而行,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3. 高中生:在社交场合中,我要学会挟尺,掌握好人际关系的尺度。4. 大学生:在工作中,我希望能够挟尺而行,做到公正、客观和公平。5. 成年人: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我要学会挟尺,掌握好衡量事物的尺度。
- 故事起源
- 据说,挟尺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当时,晋国的晋文公想要夺取齐国的一块土地,但是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被人指责。于是他找到了一位智者,希望他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智者回答说:“挟尺出使,可谓正矣。”意思是说,当你手持尺子时,你就能够衡量事物的大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则和尺度。晋文公听后恍然大悟,决定按照智者的建议来行动。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掌握尺度”相关的图像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例如,你可以想象一个人手持着尺子,在衡量物品的大小和重量,以及掌握情况的尺度。
- 词语结构
- 挟尺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其中“挟”是动词,表示掌握、抱持;“尺”是名词,表示尺子。
- 详细解释
- 挟尺是指掌握了尺度,能够控制情况。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制衡制度,它是指官吏手持尺子,用来测量物品的大小和重量,以确保公平和公正。挟尺也可以引申为掌握了衡量标准,能够控制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