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行草一词常用于形容字迹潦草、书写不工整的情况。比如,当你看到一篇字迹潦草的文章时,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字迹真是行草,我都辨认不出来了。”
- 例句
- 1. 他的字写得太行草了,我都看不清楚。2. 这篇文章的字迹潦草,简直就像行草一样。
- 基本含义
- 指书法中行书和草书的结合体,形容字迹潦草、难以辨认。
- 基本解释
(1).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字体。 宋 苏轼 《郭熙画秋山平远》诗:“为君纸尾作行草,烱如 嵩洛 浮秋光。” 明 赵宧光 《金石林绪论》:“行草,如二 王 帖中稍纵体, 孙过庭 《书谱》之类皆是也。” 陈衍 《元诗纪事·沉贵》:“﹝ 温日观 ﹞酒酣兴发,以手泼墨,然后挥笔,迅于行草,收拾散落,顷刻而就。”
(2).行书与草书的并称。 唐 张怀瓘 《六体书论》:“ 子敬 不能纯一,或行草杂糅,便者则为神会之间,其锋不可当也。” 宋 陆游 《作字》诗:“整整复斜斜,翩如风际鸦。书成半行草,眼倦正昏花。”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原书》:“由 秦 分而变 汉 分,自 汉 分而变真书,变行草,皆人灵不能自已也。”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书法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行草字体的书写技巧,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书法的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写字的时候有时候会写得很行草,老师都不好意思给我打分。2. 初中生:这个同学的字写得太行草了,我们都看不懂他写的是什么。3. 高中生: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迹,不能写得太行草,否则老师会扣分的。4. 大学生:这篇论文的字迹太行草了,看得我都有点晕了。
- 故事起源
- 行草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代的文学作品中。当时,行草字体在书法界非常流行,被广泛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用行草这个词来形容字迹潦草、书写不工整的现象。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书法相关的记忆技巧来记忆行草这个成语。比如,可以想象自己在写字时,字迹潦草得像行草一样,从而联想到行草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行草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成语结构。
- 详细解释
- 行草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它结合了行书和草书的特点。行书是指字形比较规整、工整的字体,而草书则是指字形比较随意、潦草的字体。行草字体在写作时,笔画连绵流畅,结构简洁,字形变化多样。因此,行草字体常常被用来形容字迹潦草、难以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