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包举常用于形容包含全部、无所不包的情况。可以用在各种场合,如会议总结、报告撰写、文章写作等。例如,可以说某个报告包举了所有的问题,表示该报告对所有问题都进行了全面的涵盖。
- 例句
- 1. 这份报告包举了所有的细节,非常全面。2. 他的发言包举了各个方面的观点,非常全面。3. 这本书包举了所有的知识点,非常适合初学者阅读。
- 基本含义
- 包括所有的,涵盖全部
- 基本解释
◎ 包举 bāojǔ
(1) [sum up]∶总括
包举无遗
(2) [absorb;anner;merge;swallow up]∶并吞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汉· 贾谊《过秦论》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包举”相关的成语,如“包罗万象”、“包揽一切”等。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具有相似意义的成语,如“无所不包”、“概括全面”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作文包举了所有的细节。2. 初中生:这本课本包举了所有的知识点。3. 高中生:他的演讲包举了各个方面的观点,非常全面。4. 大学生:这篇论文包举了所有相关的研究成果,非常全面。5. 成人:这个计划包举了所有的可能情况,非常周全。
- 故事起源
- 包举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典故或故事与之相关。这个成语的意义比较直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习惯相关,因此并没有特定的故事起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包举”与“包含全部”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一个包裹里装满了各种物品,表示包含全部的意思,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包举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包”和动宾短语“举”组成。
- 详细解释
(1).犹言全部占有。 汉 贾谊 《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唐 元稹 《册文武孝德皇帝赦文》:“昔我 高祖 、 太宗 化 隋 为 唐 ,奄宅区夏,包举四海,全付子孙,其事何哉?” 郑观应 《盛世危言·道器》:“由是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间,名物理气,无不罗括而包举。”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借以问鼎神州,包举禹城之河山耳。”
(2).总括;包括。 唐 刘知几 《史通·载言》:“至於《史》、《汉》则不然,凡所包举,务存恢博。” 清 准良 《请修铁路疏》:“均能臚陈确实,包举无遗。” 鲁迅 《热风·估<学衡>》:“虽说采集时候,也兼游览,但这应该包举在主要的事务里,一列举便不‘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