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用“羊歧”来形容那些对于新观点、新思维、新事物持有偏见,不愿意接受不同意见的人。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思维狭隘、顽固不化的人,也可以用来自我警示,提醒自己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 例句
- 1. 他对于新技术总是持有羊歧的态度,不愿意尝试。2. 这个领导的管理方式很羊歧,不善于接受下属的意见。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思维偏激、狭隘,不愿接受新观点或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意见。
- 基本解释
羊入歧途。比喻事理不易掌握而容易失误。 唐 陆龟蒙 《幽居赋》:“豹管闲窥,羊歧忘返。”参见“ 歧路亡羊 ”。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思维开放、接受不同意见相关的成语,如“目光短浅”、“墨守成规”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总是羊歧,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一起玩。2. 初中生:有些同学对于新的学科不感兴趣,总是羊歧地认为学习没有意义。3. 高中生:在班级讨论活动中,有同学对于其他同学的观点持有羊歧的态度,不愿意接受不同意见。4. 大学生:在大学的辩论比赛中,有些选手表现出羊歧的思维,只顾自己的观点,不愿意听取对方的观点。
- 故事起源
-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其中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左传·僖公十三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齐国的公子光有一个朋友给他出主意,他却固执己见,不听取朋友的建议。朋友为了警示公子光,用“羊歧”来形容他的思维偏激、狭隘。从此,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山羊的角弯曲的形状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也可以联想思维狭隘的人像山羊一样固执己见。
- 词语结构
- 羊歧的结构是形容词+名词,其中“羊”指山羊,“歧”指角向一侧弯曲。
- 详细解释
- 羊歧一词出自《左传·僖公十三年》,原意为山羊的角向一侧弯曲,比喻思想偏激、狭隘。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人固执己见,不愿接受新观点或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