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挟策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利用别人或者某种情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成语常常用于贬义,表示某人采取不正当手段达到目的。
- 例句
- 1. 他利用别人的犯错挟策,最终升职了。2. 这个公司总经理总是挟策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 基本含义
- 指借助某种手段或者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基本解释
亦作“ 挟筴 ”。1.手拿书本。喻勤奋读书。《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 陆德明 释文:“筴字又作策, 李 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宋 苏轼 《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后生不自牧,呻吟空挟策。”
(2).胸怀计谋、建议。 明 宋濂 《<桂氏家乘>序》:“ 周 末有 季楨 者,与其弟 眭 挟策以干诸侯。”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一:“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 李大钊 《国情》:“将亦为天下挟策干时之士裂矣。”
(3).持鞭,扬鞭。亦以喻奔走;行动。 唐 蒋防 《霍小玉传》:“ 长安 有媒 鲍十一娘 者……性便辟,巧言语,豪家戚里,无不经过,追风挟策,推为渠帅。” 宋 曾慥 《高斋漫录》:“度支 金郎中 君卿 ,年十九时,与其兄 君祜 郊居,挟策野外,遇田家有醉斗而伤者,仇人尤而执之。”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假骏》:“自家 鲍四娘 ,调丝品竹,蚤谢同心;挟筴追锋,还推老手。” 周咏 《去国吟》:“中原到处不可居,何如挟策出国身还慊。立马斯须别亲友,离情又触长亭柳。”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挟策相关的成语,如“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山超海”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挟策别人的作业,获得了高分。初中生:她挟策同学的关系,进入了学校的艺术团队。高中生:他通过挟策敌人的家人,迫使对方投降。大学生:他利用政治手段挟策其他政党,成功当选为市长。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战国策·赵策》。赵国将军赵胜接到了齐国的使者,使者告诉赵胜齐国准备攻打赵国,但是只要赵胜愿意投降,齐国就会放过赵国。赵胜接受了这个条件,但是他并没有投降,而是利用这个情况,偷袭了齐军,最终赢得了战争。这个故事中的赵胜就是通过挟持齐国的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挟策”这个成语记忆为“夹在中间的计策”。这样的记忆方式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挟策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挟”和名词“策”组成。
- 详细解释
- 挟策是由“挟”和“策”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挟指的是夹在中间,策指的是计策或者手段。挟策的意思是通过利用某种手段或者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