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三缄其口”的略语。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昔 陈灵 之被矢, 灌氏 之泯族,匪降自天,口实为之。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三缄之戒,岂欺我哉。” 唐 许浑 《维舟秦淮过温州李给事宅》诗:“帝图忧一失,臣节耻三缄。”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闺鉴图说跋》:“子韦布之士,岂知国家大计,宜从此三缄,无自取祸也。”
- 基本含义
- 形容言语非常谨慎,慎重其词。
- 详细解释
- 三缄是指古代传国玉玺刻有三道封印,以确保国家机密不泄露。这个成语比喻说话非常谨慎,像封印的玺印一样,不轻易泄露秘密。
- 使用场景
- 三缄常用于形容人在言辞中非常谨慎慎重,不轻易说出自己的想法或秘密。可以用来形容在重要场合发表讲话、谈论敏感话题时的态度。
- 故事起源
- 据说,三缄的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秦朝。秦始皇为了保护自己的玉玺,将玉玺刻有三道封印,以确保机密不泄露。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比喻人在言辞中非常谨慎。
- 词语结构
- 三缄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三”和“缄”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他对待重要客户总是三缄其口,不轻易泄露商业机密。2. 在重要会议上,领导发表讲话时总是三缄其口,语重心长。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三缄这个成语与三道封印的玉玺形象联系起来。想象在重要场合,我们需要像玉玺一样,三道封印自己的言辞,慎重其事。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言辞、谈话相关的成语,例如“言之凿凿”、“言简意赅”等,可以帮助拓展词汇量和提高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要保护环境,我们要三缄其口,不乱扔垃圾。2. 初中生:考试成绩出来之前,同学们都三缄其口,不敢轻易透露自己的分数。3. 高中生:在班会上,同学们讨论敏感话题时都会三缄其口,避免引起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