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平正。 南朝 梁 沉约 《崔慧景加侍中诏》:“志气淹通,识履详正。” 宋 吕陶 《陈传正<退居类稿>序》:“故其文之典厚详正,出于天质之自然。”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七章:“﹝ 康僧渊 ﹞貌虽胡人,语实中国。容止详正,志业弘深。”
(2).审察校正;审议纠正。《宋书·礼志三》:“议仪不同,於事有疑。輒下礼官详正。”《新唐书·李宪传》:“﹝ 李宪 ﹞善治律令,性明恕,详正大狱,活无罪者数百人。” 宋 曾巩 《丁元珍挽词》之一:“旧学资详正,新仪属讨论。”
- 基本含义
- 详细准确,不偏不倚。
- 详细解释
- 详正是由“详”和“正”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详”意为详细、详尽,指事情的描写或叙述非常详细;“正”意为准确、正确,指事情的判断或表达非常准确。因此,详正表示对事情的描写、判断或表达非常详细准确,不偏不倚。
- 使用场景
- 详正常常用于形容文章、言辞、态度等方面,表示其详细准确、不偏不倚。可以用来夸奖写作、演讲等方面的人,也可以用来批评不够准确、不客观的言辞或态度。
- 故事起源
- 详正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当时,齐国的国君昭公在位时,有一位名叫谷成子的宰相,他的言辞非常详细准确,不偏不倚。有一次,昭公问他:“你对于国家的政务有什么看法?”谷成子回答说:“我认为只有详尽准确地了解各项政务,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昭公十分赞赏谷成子的回答,称赞他的言辞详尽准确,不偏不倚,从而形成了“详正”这个成语。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 + 形容词
- 例句
- 1. 他的报告写得很详正,每一个细节都没有遗漏。2. 这篇文章的观点很详正,既客观又准确。3. 他的态度一直很详正,不偏不倚地做出决策。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详正”拆分成两个部分,分别记忆。例如,可以将“详”记忆为“详细”、“详尽”,将“正”记忆为“准确”、“正确”。通过将两个部分的含义记忆起来,再结合起来理解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如果对于“详正”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详实”、“详尽”等,以扩大对于详细准确描述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作文写得详正,老师夸我写得很好。2. 初中生:他的回答非常详正,没有任何偏见。3. 高中生:这篇文章的观点详正,引发了广泛的讨论。4. 大学生:研究报告需要详正地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们要做到事事详正,不偏不倚地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