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讽书常用于文学作品、社会评论、政治漫画等媒体中,用来表达对社会现象、政治事件、人物言行的不满或批评。也可用于日常生活中,用来调侃、嘲笑某人或某事物,但需要注意用词的适度和方式的恰当性。
- 例句
- 1. 他用一篇讽书来嘲笑那位自大的政治家。2. 这封匿名信是一封讽书,让人不禁捧腹大笑。
- 基本含义
- 用文字或言辞来讽刺、批评某人或某事物。
- 基本解释
背书。《汉书·艺文志》:“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文字》:“古者,十年入小学,学书计,十七能讽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 延伸学习
- 除了讽书,还有许多与批评、讽刺相关的成语,如“挖苦”、“讽刺”、“讥讽”等。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成语,进一步丰富对于批评和讽刺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让我们写一篇讽书,讽刺一下那个吃饭不用刀叉的同学。2. 初中生:我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条讽书,讽刺了那个自称是明星却没有任何才艺的人。3. 高中生: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一篇讽书,讽刺了当下社会的浮躁和功利主义。4. 大学生:我在学校的校报上发表了一篇讽书,讽刺了政府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漠视态度。
- 故事起源
- 讽书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了西汉时期的一位名叫司马相如的文学家。司马相如曾为了表达对当时政治腐败的不满,写了一篇讽刺官员的文章,将其藏在了自己的书中。后来这篇文章流传开来,人们用“讽书”来形容这种用文字来讽刺批评的行为。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讽书”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手持一本书,书中的文字却充满了讽刺和批评的内容,形象地表达了讽刺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语+动词+宾语,其中“讽”为动词,意为讽刺、批评;“书”为宾语,意为文字、言辞。
- 详细解释
- 讽书是由“讽”和“书”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讽”意为讽刺,批评;“书”意为文字、言辞。讽书的含义是通过文字或言辞来讽刺、批评某人或某事物,表达不满或警示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