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封建时代称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为“大逆”。为“十恶”之一。《战国策·楚策一》:“夫外挟强 秦 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史记·孝文本纪》:“间者诸 吕 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 刘氏 宗庙。”《唐律·名例·十恶》:“二曰谋大逆。”原注:“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闕。”
- 英文翻译
1.regicide
- 基本含义
- 极端逆反,严重违背常理、道义或规定。
- 详细解释
- 大逆意指非常严重的逆反行为,违背常理或规定。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极端的举动或态度,与正常的行为背道而驰。它强调了行为的极端性和严重性。
- 使用场景
- 大逆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某人的行为极其不合适或超出常规,违背了公众的道德观念或规范。它可以用来描述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例如背叛国家、犯罪行为、违反社会伦理等。此外,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对长辈或上级的极端不敬或不顺从。
- 故事起源
- 《尔雅·釋詁》中有记载:“大逆,违常也。”这说明大逆这个成语早在古代已经存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规范。在古代,大逆被视为极其严重的罪行,因为它违背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 词语结构
- 大逆是由“大”和“逆”两个字组成的,其中“大”表示程度的强调,“逆”表示违背、背离的意思。
- 例句
- 1. 他的行为大逆常理,完全违背了社会道德。2. 这个国家的叛徒犯下了大逆罪,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 记忆技巧
- 记忆这个成语可以通过将“大逆”与其基本含义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做出了极端逆反的行为,违背了常理和道德规范。这种形象化的记忆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逆反行为相关的成语,如“大逆不道”、“逆来顺受”等。通过学习更多的成语,你可以丰富你的词汇量,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语言表达。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举止非常大逆,老师都生气了。2. 初中生:他的言行举止大逆常理,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3. 高中生:这个学生对老师的教诲态度大逆,完全不尊重他人。4. 大学生:他的行为大逆社会道德,违反了公众的价值观。5. 成年人:这个政治家的背叛行为被视为大逆,引起了社会的强烈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