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蒲草和芦苇。 元 杨载 《雷江阻风寄池阳通守周南翁》诗:“繫舟江岸隐蒲芦,坐听篙师制疾徐。”《红楼梦》第五十回:“ 李紈 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 湘云 又忙道:这一定是‘蒲芦’也。”
(2). 蒲且 。《文选·张华<励志诗>》:“ 蒲芦 縈缴,神感飞禽。” 吕向 注:“ 蒲芦 ,即 蒲且 也。”
(3).蚌蛤之属。《大戴礼记·夏小正》:“玄雉入于 淮 为蜃。蜃者,蒲卢也。”
- 基本含义
- 指诗人的才情或者作品。也用来形容文学才子。
- 详细解释
- 蒲芦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它的外形高大挺拔,而且茎秆空心。成语“蒲芦”借用了蒲芦的形象,比喻诗人的才情或者作品,使人联想到诗人的才华高超、作品优美动人。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赞美文学才子的作品,也可以用来形容具有文学才华的人。
- 故事起源
- 《诗经·秦风·蒲类》中有一篇古代诗歌,其中有一句“蒲为蒲服,匪冯不度。”意思是蒲草生长在水边,它的茎秆是空心的,不能用来过河。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蒲草的赞美和对其特殊性质的描述。后来,人们将“蒲芦”作为成语,用来比喻文学才子或者其作品。
- 词语结构
- 主体词“蒲芦”+ 修饰词,表示文学才子或者作品。
- 例句
- 1. 他的诗歌作品真是如蒲芦一般高大挺拔,让人叹为观止。2. 这位年轻的作家真是个蒲芦,他的小说写得非常动人。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蒲芦生长在水边的形象,来记忆成语“蒲芦”。可以想象一个高大挺拔的蒲芦,代表文学才子或者优秀的作品。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诗歌,了解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作文写得真好,像蒲芦一样高大挺拔。2. 初中生:她的诗歌作品真是如蒲芦一般,优美动人。3. 高中生:他的小说真是一朵蒲芦,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