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应诏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官员或臣民接受上级的指示,并立即采取行动。它可以用于描述工作场合中的积极响应,也可以用于形容个人对命令或指示的忠诚和服从。
- 例句
- 1. 他是一个忠诚的官员,每次接到上级的命令都能迅速应诏。2. 在古代,臣民必须应诏行事,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 基本含义
- 接受皇帝的命令或召唤。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的官场制度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皇帝的诏书和官员的职责。你还可以学习其他与官场相关的成语,如“奉命”、“听从差遣”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布置的作业我都会应诏完成。2. 初中生:参加学校活动时,我们都要应诏参与,展现学生的积极性。3. 高中生:作为班长,我要能够应诏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活动。4. 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我能够及时应诏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官场制度。古代中国的皇帝是统治者,他们通过诏书来发布命令和指示。而接到皇帝诏书的官员或臣民必须立即行动,以示对皇帝的忠诚和尊重。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应诏”与“接受命令”或“服从指示”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自己是一个古代的官员,接到皇帝的诏书后立即行动,展示出忠诚和服从。
- 词语结构
- 应诏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应”是动词,表示接受或响应,“诏”是名词,表示皇帝的命令或指示。
- 详细解释
(1).接受诏命。《后汉书·杜林传》:“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詔;唯 林 守慎,有召必至。” 唐 卢照邻 《赠李荣道士》诗:“敷诚归上帝,应詔佐明君。” 清 钮琇 《觚賸续编·赵公裕后》:“是时适有博学鸿儒之选,公以 阮怀 应詔,得入词苑。”
(2). 魏 晋 以来称应帝王之命而作的诗文。如 三国 魏 曹植 有《应诏》诗, 唐 杜审言 有《望春亭侍游应诏》诗。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六十:“宣徽旋进新裁曲,学士争吟应詔诗。”
(3).古代官名。《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会应詔 王道习 自外至,帝问 道习 。” 胡三省 注:“应詔,犹 汉 之待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