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外藩一词常用于描述某个地方与主权中心地区的关系,表示该地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等方面与主权中心地区存在一定的距离或隔阂。例如,可以用于描述某个地区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等方面受到限制或疏远的情况。
- 例句
- 1. 这个地区一直被视为外藩,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2.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这个城市一直处于外藩地位。
- 基本含义
- 指边远地区或边疆地区。
- 基本解释
(1).有封地的诸侯王。亦指地方上的高级官吏。《晋书·礼志上》:“ 哀帝 以外藩援立。”《宋史·孝宗纪赞》:“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继大统,而能尽宫庭之孝,未有苦帝。”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邱侍郎献谀》:“ 邱 竟以外藩再斥,盖两番贡諛,皆不得厚偿。”
(2).外部的屏藩。《三国志·魏志·陈矫传》:“ 矫 説 太祖 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藩,则 吴 人剉谋, 徐方 永安。’”
(3).外国;藩属。 清 程恩泽 《粤东杂感》诗:“外藩 吉利 最雄猜,坐卧高楼互市开。”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盖本朝龙兴之初,喇嘛效顺最早,而其术盛行东土,又夙为 蒙古 诸部落所崇信,故优礼彼教政,以羈縻外藩。”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行政区划制度,以及外藩地区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住的小镇离大城市很远,可以说是一个外藩地区。2. 初中生: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不太好,一直被看作是外藩。3. 高中生: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这个地方一直处于外藩地位,发展受到限制。4. 大学生:这个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外藩,政策和资源分配都不够公平。5. 成人:这个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外藩,与主权中心地区的联系相对较少。
- 故事起源
- 外藩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皇帝统治的中央地区被称为中原,而远离中央地区的边远地区或边疆地区被称为外藩。外藩地区通常由将军或官员负责管理,与中央政权有一定的独立性。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法来记忆外藩一词。可以想象自己身处一个边远地区或边疆地区,与中央地区有一定的距离和隔阂,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外藩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外藩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固定的结构。
- 详细解释
- 外藩一词源于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的行政区划,特指皇帝所统治的中央地区以外的边远地区或边疆地区。外藩地区通常由将军或官员负责管理,与中央政权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外藩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来形容某个地方与主权中心地区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地位较为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