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遮罗一词通常用于贬义,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个集体故意隐瞒真相、掩盖事实,不愿意面对现实。例如在政治、社会或家庭中,当某人故意掩盖真相,不愿意接受批评或改正错误时,可以使用遮罗来形容其行为。
- 例句
- 1. 他一直遮罗着自己的过错,不愿意承认错误。2. 这个政府总是遮罗事实,不愿意公开透明。3. 她用各种借口遮罗自己的失败。
- 基本含义
- 指遮掩、掩盖真相或事实。
- 基本解释
亦作“ 遮逻 ”。1.拦截捕捉。 唐 韩愈 《石鼓歌》:“蒐于 岐阳 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宋 黄庭坚 《演雅》诗:“桑蚕作茧自缠裹,蛛蝥结网工遮逻。” 宋 李纲 《与张相公书》之十四:“近遣属官 程圭 率兵将四面遮罗,深入讨捕,期於必取。” 金 元好问 《并州少年行》:“或当大猎 燕 赵 间,黄羆朱豹皆遮罗。”
(2).遮拦保护。 元 马臻 《飞霜歌》:“不如牡丹根,密幄相遮罗。” 明 刘基 《和石末公种棘用胡元望韵》:“力役困年侵,种棘代遮罗。” 清 赵翼 《虎丘寺玉兰树歌》:“得非身本紫玉魂,常有百灵为遮逻。”
- 延伸学习
- 1. 了解更多关于佛教经典《法华经》中的故事和教义。2. 学习其他与遮掩、掩盖真相相关的成语,例如“掩耳盗铃”、“包藏祸心”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遮罗自己的错误,不敢承认。2. 初中生:政府应该公开透明,不要遮罗事实。3. 高中生:她用各种借口遮罗自己的失败,不愿意面对现实。
- 故事起源
- 遮罗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经典《法华经》。在经文中,遮罗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一个虚幻的存在,他代表着迷惑和错误的真理。这个故事通过遮罗的形象,告诫人们不要被虚假的真理所迷惑,要勇敢面对事实和真相。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遮罗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用手遮住自己的脸,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真实面貌,这就是遮罗的意象。
- 词语结构
- 遮罗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殊的结构。
- 详细解释
- 遮罗一词源于佛教经典《法华经》中的“遮罗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遮盖佛法的真理”。在现代汉语中,遮罗多用来形容人们遮掩、掩盖真相或事实,不愿意面对或承认真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