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蜗牛爬行时留下的涎液痕迹,屈曲如篆文,故称。 宋 毛滂 《玉楼春·仆前年当重九》词:“泥银四壁盘蜗篆,明月一庭秋满院。” 清 周亮工 《大风拔茅屋》诗之一:“独影谋蜗篆,寒心倩鴈书。” 姚锡钧 《漫成》诗:“饭了茶枪横舌本,雨餘蜗篆溼苔花。”
- 基本含义
- 形容字迹潦草、难以辨认。
- 详细解释
- 蜗篆是由“蜗牛”和“篆字”组成的成语。蜗牛是一种缓慢爬行的动物,它的爬行轨迹曲折而慢,因此用来形容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的情况。而篆字是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它的字形复杂、结构繁琐,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因此,蜗篆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的情况。
- 使用场景
- 蜗篆通常用来形容书写潦草、字迹难以辨认的情况。可以用于批评他人的字迹潦草,也可以用于自嘲自己的书写不工整。
- 故事起源
- 关于蜗篆的故事并不多见,但有一种说法是,蜗篆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南朝宋梁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据说当时有一位名叫蔡邕的文人,他的字迹非常潦草,几乎无法辨认。有一次,他的朋友看到他写的字后,不禁惊叹道:“你写的字就像是蜗牛爬行留下的痕迹一样,简直就是蜗篆!”从此,蜗篆这个成语就开始在文人之间流传开来。
- 词语结构
- 蜗篆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 1. 他的字写得太蜗篆了,根本看不清楚。2. 这篇文章的字迹潦草不堪,简直就是蜗篆。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蜗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只蜗牛在地上缓慢爬行,留下一串曲折的痕迹,形成了潦草难辨的字迹。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篆字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篆书的知识。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它的字形复杂、结构繁琐,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学习篆书不仅可以提高书法水平,还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字写得太蜗篆了,老师都看不懂。2. 初中生:他的字迹潦草不堪,简直就是蜗篆。3. 高中生:这篇论文的字迹潦草,像是蜗牛爬行留下的痕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