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奸状”。亦作“姧状”。1.诈伪的情状。《东观汉记·明帝纪》:“遣謁者考实,具知姧状, 世祖 异焉。”《隋书·许善心传》:“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姦状分明,此何可捨。”
(2).指男女私通事。《魏书·刑罚志》:“ 容妃 等姦状,罪止於刑,并处极法,準律未当。” 唐 李濬 《松窗杂录》:“前旬月有教授书生私通於侍婢最宠者,会擒得姦状以闻於 説 , 説 怒甚,将穷狱於京兆尹。”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女至 德州 ,人詰得奸状,牒送回籍,杖而官卖。”
- 基本含义
- 指谗言陷害,造谣中伤的行为。
- 详细解释
- 奸状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奸”指的是诬陷、诽谤,而“状”指的是指控、举报。奸状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谗言陷害他人,散布谣言中伤他人的行为。
- 使用场景
- 奸状一词常用于描述某人故意捏造事实,通过谣言中伤他人。可以用来形容恶意造谣、毁谤他人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指控他人散布谣言中伤自己。
- 故事起源
- 奸状一词最早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故事中,平原君虞卿因为得罪了刘邦的儿子刘盈,被刘盈诬陷为奸臣,最终被刘邦处死。这个故事成为了奸状成语的来源。
- 词语结构
- 成语“奸状”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奸”是形容词,表示诬陷、诽谤;“状”是名词,表示指控、举报。
- 例句
- 1. 他通过奸状中伤了我,让我在同事中声誉受损。2. 她被人恶意诬陷,被人发了一份奸状。
- 记忆技巧
- 1. 将“奸状”拆分成两个部分,“奸”和“状”,分别表示诬陷和指控。通过理解这两个部分的含义,可以记忆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2. 可以结合故事起源中的故事情节,将成语与故事联系起来记忆。
- 延伸学习
- 1. 学习其他与奸状相关的成语,如“奸佞”、“奸邪”等,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2. 阅读相关的故事和文章,了解奸状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应用和影响。3. 在实际生活中,注意避免散布谣言和中伤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班上的小明被同学们捏造了一个奸状。2. 初中生:那个女孩通过奸状中伤了我,我感到很委屈。3. 高中生:他因为一封匿名奸状而被开除了学校。4. 大学生:在网络时代,散布谣言和奸状变得越来越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