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势力弱小的一方面对强大势力的抵抗,或形容某个团体或个人拼命抵抗强大势力的情况。
- 例句
- 1. 在这场战争中,小国的苗扈军队奋勇抵抗,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2. 这个公司雇佣了一支苗扈队伍,帮助他们保卫财产免受袭击。
- 基本含义
- 指小国或小势力的军队,也指雇佣兵。
- 基本解释
有苗氏 与 有扈氏 。 有苗 又称 三苗 ,曾叛 舜 , 舜 命 禹 往讨。 扈 ,古国名,在今 陕西省 户县 北,曾叛 夏 , 启 往讨之。后世因用 苗 扈 比喻叛逆者。《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是 夏 殷 所以丧, 苗 扈 所以毙。” 李善 注:“《尚书》:‘帝曰,咨 禹 ,惟时 有苗 不率,汝徂征。’又曰:‘ 啟 与 有扈 战于 甘 之野。’” 刘良 注:“ 苗 , 有苗 。不归 舜 , 舜 命 禹 讨之。 扈 , 有扈氏 。威侮五行,并为暴乱,故以见毙。毙,死也。”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历史,以及其他与战争、军队相关的成语,如“兵强马壮”、“强弩之末”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小明在游戏中扮演了一个苗扈队长,带领小伙伴们一起抵抗敌人。2. 小学生:历史课上,老师讲述了苗扈的故事,我明白了小国也能奋起抵抗强敌。3. 中学生:小国的苗扈军队虽然实力不强,但他们通过智慧和勇气成功击退了强大的敌人。4. 大学生:研究历史时,我发现苗扈是战国时期小国的代表,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奋勇抗敌。5. 成年人:面对困境时,我们不能像苗扈一样束手待毙,而是要勇敢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 故事起源
-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其中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苗人和扈人组成的军队参与了战斗,从而形成了“苗扈”一词。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苗扈”联想成“小苗”和“扈从”,表示小国的军队或雇佣兵。
- 词语结构
- 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是“苗”,第二个字是“扈”。
- 详细解释
- 苗扈一词源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原指战国时期的小国苗人和扈人组成的军队。后来,苗扈被引申为指小国或小势力的军队,也可指雇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