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对言一词常用于形容辩论、争辩或对话的场景。它可以用于形容学术或政治辩论、法庭上的辩护或辩论,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争论和交流。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辩论的双方都有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讨论和辩论来解决问题或达成共识的情况。
- 例句
- 1. 他们对言已经很久了,但仍然无法达成一致意见。2. 在学术讨论中,对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促进知识的交流和进步。
- 基本含义
- 相互辩论或争辩。
- 基本解释
(1).训诂学上指意义相反或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六》“糲粱”:“《列子·力命》篇:‘ 北宫子 谓 西门子 曰:朕衣则裋褐,食则粢糲;子衣则文锦,食则粱肉。’以粢糲与粱肉对言。”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古书连及之词例》:“《周礼·宰夫职》:‘二曰师,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法以治目。’ 郑 注曰:‘治凡,若月计也;治目,若今日计也。’然则凡之与目,事有巨细,故以对言。”
(2).指将两种不同的概念对举称说。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就是考妣对言也是 东周 以后的用语,古人以祖妣为对,以考母为对。”参见“ 对文 ”。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例如“辩论”、“争辩”、“对话”等,可以帮助扩展对言的语境和使用场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在班上对言了很多关于环保的问题。2. 初中生:在班会上,我们对言了如何提高学校的学习氛围。3. 高中生:在辩论比赛中,我和对方选手进行了激烈的对言。4. 大学生:在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对言了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5. 成年人:我和同事对言了公司的发展战略,最终达成了共识。
- 故事起源
- 对言一词的故事起源不太明确。它可能源于古代中国的辩论文化和哲学思想,强调通过辩论和对话来解决问题和达成共识的重要性。
- 记忆技巧
- 记忆成语对言的方法可以是将其与辩论或争辩的场景联系起来。想象两个人在激烈地辩论,互相对话的情景,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成语对言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定的结构。
- 详细解释
- 对言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对”指相互,互相;“言”指言语,说话。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两个或多个人之间进行相互辩论或争辩。它强调的是双方之间的对话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