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说谎话。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一:“ 光 年五六岁,弄青胡桃,女兄欲为脱其皮,不得。女兄去,一婢子以汤脱之。女兄復来,问脱胡桃皮者。 光 曰:‘自脱也。’先公适见,訶之曰:‘小子何得谩语。’ 光 自是不敢谩语。”《明史·左良玉传》:“ 马士英 、 阮大鋮 用事,虑东林倚 良玉 为难,谩语修好,而阴忌之。”
(2).谎话。 郭希仁 《钱君定三传》:“抵 青门 ,仰瞻城郭壮伟,叹曰:古人谓攻城略地,殊非易事,向嗤为谩语,今乃信之。”
(1).随意相语。谩,通“ 漫 ”。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之四:“夜夜梦魂休谩语。已知前事无寻处。”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谩语之。”
(2).轻慢不逊的话。谩,通“ 慢 ”。《明史·流贼传·李自成》:“ 杨嗣昌 督师 夷陵 ,檄令降, 自成 出谩语。”
- 基本含义
- 指言辞激烈、恶劣,带有侮辱、诽谤或讽刺他人的意思。
- 详细解释
- 谩语是指用恶劣的言辞侮辱、诽谤或讽刺他人的行为。这种语言常常是出于恶意或愤怒,用来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或名誉。谩语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应该避免使用。
- 使用场景
- 谩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景比较广泛,尤其是在争论、冲突或不满情绪的表达中。然而,使用谩语是不礼貌和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谩语,而是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谩语的故事。故事中,昭公在宴会上听到有人谩骂自己的妻子,他非常生气,但出于礼仪,他没有立即回应。而是等到宴会结束后,他找到那个人,对他说:“你刚才说的话真的很过分,我不会为你的谩骂而生气,因为我知道你只是在发泄情绪。但请记住,下次再这样谩骂他人,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谩语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我们应该用文明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 词语结构
- 谩语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谩”和“语”。
- 例句
- 1. 他的谩语伤害了我,我感到非常受伤。2.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应该用谩语去回应。
- 记忆技巧
- 记住“谩语”这个成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 将“谩”字联想为“慢”字,表示谩语是一种言辞缓慢、恶劣的方式。2. 将“语”字联想为“语言”,表示谩语是一种恶劣的语言行为。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相关的成语,例如“谩骂”、“谩骂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用谩语辱骂了我,我觉得很伤心。2. 初中生:我们应该避免使用谩语,要用文明的方式交流。3. 高中生:她受到了谩语的伤害,但她选择了宽容和理解。4. 大学生:言辞激烈的谩语只会加剧矛盾,我们应该用理性和平和的态度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