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外徭一词现在常用于描述政府对人民过多的税收和负担。可以用来批评政府的不公平政策和对人民的剥削。也可以用来表达个人在生活中承受过多的经济压力。
- 例句
- 1. 这个国家的外徭太重了,人民的生活负担很重。2. 政府应该减轻人民的外徭,给予他们更多的福利。3. 在古代,百姓承受了沉重的外徭,生活十分艰难。
- 基本含义
- 外徭指的是国家对人民的重税和苛捐杂税的称呼。
- 基本解释
指征发戍边的徭役。《汉书·贾山传》:“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损膳食,不听乐,减外徭卫卒,止岁贡。”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中的税收政策和负担问题。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觉得老师给我们的作业太多了,真是外徭啊!2. 初中生:学校要求我们每天都要参加各种培训班,感觉像是外徭一样。3. 高中生:政府应该减轻家庭的外徭,给予更多的经济支持。4. 大学生:毕业后要面临的就业压力是一种外徭,需要我们努力去应对。5. 成年人:房贷、车贷、孩子教育费用等各种开支成为了我们的外徭,生活压力很大。
- 故事起源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的故事是描述齐国君主襄公征收重税的情景。在这个故事中,庸国诸侯给予齐国以物质帮助,作为回报,齐国给予庸国诸侯以征税的任务,称为外徭。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外徭”两个字形象地联想为“外面的重负”,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外徭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 详细解释
- 外徭一词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庸诸侯之地,以养其德,是以外徭,以资其用。”在古代,国家需要维持军队、修筑城墙、修建水利等,为了筹集资金,政府会向百姓征收重税和苛捐杂税,这就被称为外徭。外徭是一种对人民财产的剥削和压迫,使人民生活困顿,财产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