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囫囵通常用来形容学习或理解不彻底的情况,可以用于各种学习场景,如学习一门新的学科、阅读一本书籍、听取讲座等。
- 例句
- 1. 他对这门课程只是囫囵地学了一点,还需要更深入的学习。2. 他只是囫囵地读了一遍书,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内容。
- 基本含义
- 形容知识学习或理解不全面、不深入。
- 基本解释
(1).完整;整个儿。 元 张可久 《沉醉东风·气毬》曲:“元气初包混沌,皮囊自喜囫圇。”《西游记》第二四回:“﹝ 八戒 ﹞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轂轆的囫圇吞咽下肚。” 孙梨 《村歌》下篇九:“一辈子了,你们谁见过我穿一件囫囵衣裳?”
(2).含糊;糊涂。《朱子语类》卷三四:“道理也是一箇有条理底物事,不是囫圇一物,如 老 庄 所谓恍惚者。”囫圇,一本作“ 鶻沦 ”。 元 汤式 《一枝花·自省》曲:“想思梦不觉,囫圇谜难猜。”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一折:“若早知你这般圈繢,那般局段,急抽身不囫圇。”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囫囵相关的成语,如“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等,以扩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只是囫囵地背诵了一遍课文,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2. 初中生:我对这个数学题只是囫囵地做了一下,还需要再仔细思考一下。3. 高中生:他对这本小说只是囫囵地阅读了几章,还没有完全理解故事情节。4. 大学生:我对这个专业只是囫囵地了解了一点,还需要更深入地学习。5. 成人:他只是囫囵地听了一下讲座,没有真正掌握其中的知识点。
- 故事起源
- 囫囵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代的《文选·刘义庆》。相传有一次,晋代的文学家陆机到梁武帝面前朗读《左传》,当他读到“囫圇吞枣”这句话时,因为不理解其中的意思,便将“囫圇”念成了“囫囵”。梁武帝听后大笑,从此囫囵一词开始被用来形容学习或理解不全面的状态。
- 英文翻译
1.whole; entire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囫囵这个成语。可以将囫囵的发音与“胡乱”相近,联想到学习或理解不全面、不深入的状态。
- 词语结构
- 囫囵是一个形容词,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用来修饰动词或名词。
- 详细解释
- 囫囵一词源于古代的囫圇,是指一种没有切开的蔬菜,也可以形容吃饭时将菜整个地吃下去。引申为学习或理解不全面、不深入的状态,表示只掌握了一部分知识或只了解了事情的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