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正士这个成语常用于赞美有道德操守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正直,言行端正。在正式场合或正直的行为被重视的场景中,可以使用这个成语。
- 例句
- 1. 他是一个正士,从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2. 这位老师是一位正士,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也非常关心他们的成长。3. 她的品德高尚,被大家誉为一位正士。
- 基本含义
- 指品德高尚、行为正直的人。
- 基本解释
(1).正直之士。《书·泰誓》:“屏弃典刑,囚奴正士。”《晏子春秋·问下十九》:“正士处势临众不阿私,行于国足养而不忘故。”《后汉书·王符传》:“正士怀怨结而不见信,猾吏崇姦轨而不被坐。”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其影响之及於同胞者……效用日大,斯不至为正士所鄙夷,大义所排斥矣。”
(2).佛教语。梵语“菩萨”的又一译名。谓求正道之大士。《无量寿经》卷上:“又 贤护 等十六正士: 善思议菩萨 、 信慧菩萨 …… 解脱菩萨 。”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品德和道德有关的成语,如“君子”、“忠诚”等,可以进一步拓宽对道德价值观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一个正士,总是帮助别人,从不欺负弱小的人。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做一个正士,遵守校规校纪,不作弊。3. 高中生: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要做一个正士,以身作则,带领同学们共同进步。4. 大学生:在职场上,我们要做一个正士,坚持诚实守信,不参与任何不道德的行为。
- 故事起源
- 正士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哀公二十一年》中,原文是:“鲁公之子曰正士,以其父之显也。”这个故事讲述了鲁国公子正士因为他的父亲在鲁国的显赫地位而受到尊敬。后来,正士这个词逐渐演变成了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行为正直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正直的士兵,他的行为一直很正直,他是一个正士。
- 词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第一个字是“正”,第二个字是“士”。
- 详细解释
- 正士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行为正直。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