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谏曹一词常用于描述有勇气和智慧的人,他们敢于直面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个成语可以用于讨论个人、组织或国家中的重要决策者,以及那些敢于对错误行为提出批评和建议的人。
- 例句
- 1. 他是公司的谏曹,总能给出明智的建议。2. 在古代,谏曹常常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直言得罪了君主。
- 基本含义
- 指劝谏君主的重臣。
- 基本解释
指御史台。 唐 权德舆 《论裴延龄不应复判度支疏》:“臣职在諫曹,合採羣议,正拜已来,今已旬日,道路云云,无不言此。” 唐 柳宗元 《代节使谢迁镇表》:“不遗臣小善,擢处諫曹,叨承厚恩,备职藩翰。”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历史和官制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谏曹的历史背景和其他与官制相关的成语,如“谏尧”、“谏猎”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是我们班级的谏曹,总是帮助我们改进学习方法。2. 初中生:班长是我们班级的谏曹,他会向老师反映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3. 高中生: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是谏曹的典型代表,他会为学生争取更好的权益。4. 大学生:学生代表是大学的谏曹,他们会为学生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案。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有谏曹般的勇气,敢于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
- 故事起源
- 谏曹一词最早出自《汉书·刑法志》,其中记载了汉朝的大臣董仲舒谏言的故事。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的重臣,他多次向武帝谏言,劝告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世留下了良好的榜样。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历史人物董仲舒的故事联系起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董仲舒勇敢地站在朝廷之前,向君主谏言劝谏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 词语结构
- 谏曹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谏”是动词,“曹”是名词。
- 详细解释
- 谏曹源自中国古代的官制,曹是指朝廷的官署,而谏则是指劝谏。这个成语形容忠诚而勇敢的臣子,敢于向君主进言劝谏,为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发声。谏曹也暗示了朝廷需要有人勇于直言,以防止君主犯下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