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六典的词语解释
六典的意思
拼音:liù diǎn    注音:ㄌㄧㄨˋ ㄉㄧㄢˇ
使用场景
六典通常用于描述古代文化、礼仪制度、法律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用于讨论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以用于描述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制度和规范。
例句
1. 他对六典的研究非常深入,对古代文化有着很深的理解。2. 在这个国家,六典被视为社会秩序的基础,人们都要遵守相关的法律和规范。
基本含义
指六种典籍,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周礼》。也指六种典章制度,即仪式、礼仪、法律、制度、规范、典章。
基本解释

(1).谓古代六方面的治国之法。《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詰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文选·张衡<东京赋>》:“建象魏之两观,旌六典之旧章。” 薛综 注:“言所以立两观者,欲表明六典旧章之法。” 唐 褚亮 《祭方丘乐章·肃和》:“九宫肃列,六典相仪。”
(2). 隋 宫廷中的女官。《隋书·后妃传序》:“ 开皇 二年,著内官之式……又採 汉 晋 旧仪,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六典”是:一典琮,掌琮玺器玩;二典赞,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三典栉,掌巾栉膏沐;四典器,掌樽彝器皿;五典执,掌扇伞灯烛;六典会,掌财帛出入。
(3).《唐六典》的省称。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国子监应三舘学士等,準《六典》。” 廖莹中 注:“《唐六典》三十卷, 开元 十年,起居舍人 陆坚 被詔撰, 玄宗 手写六条曰: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至二十六年书成。” 姚华 《论文后编》:“典之称名,原始《尚书·尧典》一篇,后乏继者,虽古有《五典》, 唐 有《六典》,然《五典》书不传,《六典》虽传,要都为总部,不属专篇,名或相因,体不相袭。”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六典中每一种典籍或典章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意义,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正在学习《诗经》,它是六典中的一部分。2. 初中生:我们要遵守校规校纪,这是我们学校的六典之一。3. 高中生:我对六典的研究让我更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4. 大学生及以上:六典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故事起源
六典的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礼记·曲礼上》中。在古代,六典是古代文化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社会生活的指导和规范。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记忆六典的含义:1. 将六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典籍,一部分是典章制度。记忆时分别记忆它们的内容和含义。2. 将六典与古代文化、法律制度、礼仪规范等相关联,形成关联记忆。
词语结构
六典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详细解释
六典是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六种重要典籍或典章制度。这六种典籍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周礼》。这些典籍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六典也可以指六种典章制度,即仪式、礼仪、法律、制度、规范、典章,它们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规范和制度。
(0)
诗文中出现“六典”的诗词

新乐府.道州民.美臣遇明主也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馀。

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

任土贡,宁若斯。

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

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

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

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

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

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

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0)

时傩

古人重傩疫,时俗事襘禳。

岁阳欲改律,舆鬼寖耀铓。

厉神乃恣肆,魃蜮并猖狂。

侲僮幸成列,巫觋陈禁方。

虎头眩金目,玄制炳赤裳。

桃弧驱灾沴,豆砾毙瘅刚。

八灵悉震慑,六合高褰张。

清宁信不害,动静维吾常。

世途颇险盭,人魅更跳梁。

狐鼠戴介帻,夔魖窃香囊。

煎熬到膏髓,击剥成疕疡。

乘风作国蠹,抵隙为民殃。

自从九鼎没,谁使百怪藏。

瘃寒服褅帛,饥窭食閒粮。

芦花敝汝体,橡栗馋吾肠。

地肤竟卷去,天孽俱彫伤。

神荼欲呀啖,蟠木蔓不长。

蒙倛强颜貌,枯竹无耿光。

圣言谓近戏,五祀徒惊惶。

惜哉六典废,述此时傩章。

(0)

十八学士歌

十八学士谁比方,争如瑚琏登明堂。

立本丹青褚亮赞,至今遗事犹焜煌。

有隋之季天壤坼,英雄草昧皆侯王。

真人挥霍静区宇,遂偃干戈兴文章。

天策弘开盛儒雅,群髦会萃皆才良。

丈夫逢时能自见,智谋艺术皆雄长。

惜哉嘉猷亦未远,风流犹自沿齐、梁。

吾读成周《卷阿》诗,吉士蔼蔼如凤皇。

能以六典致太平,远追二帝轶夏、商。

唐初得士宜比迹,胡为致治非成、康?

中间岂无河、汾徒,晻遏师门竟不扬。

吁嗟房、杜已如此,何恨薛生先蚤亡!

(0)

挽阎镇珩联

著书是旦功臣,同汉郑玄作笺,姬氏六典

表墓书澧处士,继晋周朴论世,石门一人。

(0)

观洛行

我生海南万山间,出门冈陇相回环。

平田更无十里阔,何处知有天地宽。

男儿堕地六合志,抱此一寸常悁悁。

早年曾作天府客,长歌东出穆陵关。

关头仰天坐叹息,百年事业如弹丸。

乾坤只限衣带水,何繇万里窥中原。

只今文轨一朝混,地不改辟时易然。

斯须洛京见嵩华,咫尺孔林登泰山。

圣贤往迹正在此,譬若木水有本原。

北方学道古所贵,当年楚产皆其偏。

从来一气有旺歇,况及人事多移迁。

程门立雪道南后,幸此一脉犹绵延。

武夷考亭今洙泗,文公之学行八埏。

当时亦号小洛阳,游胡刘蔡居相联。

风流不减程邵马,至今故老人能言。

起来高目视八荒,斯文一缕千钧悬。

人心不啻溺焚急,茫茫大柄伊谁颛。

但得人读周孔书,不患古道今无传。

图书龙马事阔远,荥河温洛仍当年。

畴分三三卦八八,举目法象非虚玄。

大哉伊亳一德书,此极翼翼甸幅员。

太平六典深识此,下方馀意公惓惓。

不惟周官列三百,更将仪礼陈三千。

成周致治绝千古,空馀轨则留残编。

尼山已叹凤不至,祇有梦寐相周旋。

从兹架漏过千载,何时赤子当息肩。

汉初自是有馀责,仁义经制皆蕝绵。

董公年老贾生少,至今秦法常袭沿。

娄敬一言岂通论,长雄气习争相挻。

绝爱东都一代治,犹是三代气象存。

泱泱思乐鼓钟地,冠带几万圜桥门。

尊师重傅古亦少,一变至道夫何难。

惜哉桓荣无此学,西方现出金光仙。

马来牛去事甚浅,自此正气常腥膻。

秣陵青山那得似,独有此地馀衣冠。

王通元经莫轻议,太和文治诚班班。

一时礼乐盛兴学,千闾万井皆均田。

殷周而下此一治,王苏诸老重讨论。

却恨晋阳好昌运,大纲不正他何观。

此几一失又几载,高天厚地衔深冤。

虽然正气当有合,古今良会应非悭。

书生杜门三十载,邂逅三生一日缘。

愿言挟册拜曲阜,更欲促驾窥涧瀍。

河南夫子倡道地,似闻荒草凝凄烟。

圣贤事事在耳目,依然昔日佳山川。

文公之道会当北,古今此理常往还。

昭代表章自此始,九州四海须同文。

大道久分要统一,皇极一建趋荡平。

老癃扶杖何日见,深衷寓此观洛篇。

尧夫卜宅太平日,有道经世常一元。

扬帆东南必沧海,振屐西北须昆崙。

鲁侯僖伯我有望,残山剩水难为妍。

(0)

虞主回京四首·其三十二时

太平时。御华夷。躬听断破危疑。

春秋鼎盛,绌声乐游嬉。日升繁机。长驾远驭垂。

意在轩羲。恢六典、斥三垂。

有殊尤绝迹,盛德魄周施。方将缀缉声诗。

扩皇纲,明帝典,绍累圣重熙。高拱无为。事难知。

春色盛,逼千秋嘉节,忽闻玉几。颁命彤闱。

厌世御云归。翊翠凤,驾文螭。缥缈难追。

侍臣宫女,但攀慕号悲。玉轮动,指嵩伊。

龙镳日益远空游,汉庙冠衣。惟盛德巍巍。

镂玉册,传青史。昭示无期。

(0)
诗词分类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诗人
王慎中 释文珦 戴复古 王冕 李攀龙 宋褧 陈宝琛 高启 李昌祺 赵抃 韦骧 白玉蟾 赵熙 洪咨夔 李曾伯 王绂 赵孟頫 杜牧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