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作(bù zuò)的意思:不做,不从事某种行为或活动
还家(huán jiā)的意思:指离开家乡一段时间后归来。
时人(shí rén)的意思:指当时的人们,也可指现代人。
太常(tài cháng)的意思:指常常、经常。
童子(tóng zǐ)的意思:指小孩子的声音非常嘈杂,形容人多嘈杂、喧闹。
西京(xī jīng)的意思:西京是指古代中国汉朝和唐朝时期的首都长安,用来形容地位高大、气势雄伟的城市或地方。
重来(chóng lái)的意思:重新开始,重新尝试
自识(zì shí)的意思:自己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
童子郎(tóng zǐ láng)的意思:指年轻人,尤指有才华和潜力的年轻人。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虞童子的七岁孩童,他能背诵五千卷书籍,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朝廷的使者听说后,特地将他带到京城,希望他能在新的考试制度下展示才华。然而,由于某种原因,这次考试未能如愿进行。诗人通过这两首小诗,表达了对虞童子才能的赞赏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期待。
第一首诗中,“不作西京童子郎,时人已自识黄香。”这句话运用了典故,将虞童子与古代著名的孝子黄香相提并论,暗示了虞童子不仅在学业上表现出色,还具有高尚的品德。接着,“还家更诵五千卷,十八重来诣太常。”则描述了虞童子回到家乡后继续勤奋学习,到了十八岁时再次来到京城,准备参加可能的考试或展示自己的学识。
第二首诗“标题:虞童子七岁能诵书部使者闻诸朝既至京师会更制不果试其归也以二小诗送之(其二)”进一步强调了虞童子的年龄与成就,以及朝廷对他才能的认可。通过“部使者闻诸朝既至京师”这一句,展现了朝廷对他的重视,而“会更制不果试”则暗示了由于某种原因,虞童子未能在京城展示自己的才能,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虞童子才华的赞美和对他未能实现目标的惋惜,展现了对年轻才俊的欣赏与期待,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教育和人才选拔的重视。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