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悠然自得地漫步于山林间的情景,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首句“竹杖随身任我移”,以竹杖为引子,形象地表现了僧人行走在山林中的自由自在,竹杖仿佛成为了他与自然沟通的媒介,随心所欲,不受拘束。
次句“袈裟搭在矮松枝”,进一步展示了僧人的生活状态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袈裟轻轻搭在矮松枝上,既体现了僧人的朴素与淡泊,也暗示了他对自然环境的亲近与尊重。
第三句“青山处处容吾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青山作为背景,不仅提供了居住的可能,更象征着广阔无垠的精神家园,让诗人感到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和安宁。
最后一句“欲著茆檐便不宜”,则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思考:虽然青山处处可以安身,但若真的要建造茅屋居住,似乎又不太合适。这或许是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如何保持一种超脱的态度,不被物质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书沈石田诗集后
石翁不羁人,腾踔诧豪唱。
阖闾佳山水,怀抱足幽旷。
修竹丛一轩,湖光枕清漾。
陶谢快同游,述作劳意匠。
海内走盛名,脱略睨卿相。
翛然八十年,布衣得无恙。
追昔仁宣间,词场声价壮。
乃知出与处,遭时乃有当。
瓟庵平生交,拟之陆鲁望。
答唐济武太史用来韵
夜凉静听秋声起,篱外草虫鸣不止。
挑镫坐对松影寒,明月乍出疏林里。
少年华发惊时节,便欲学仙归贝阙。
十载劳心思探珠,半生失计空磨铁。
神仙何必厌妻子,秦楼弄玉随箫史。
织女黄姑会有时,别床异被徒为尔。
先生闻道何其早,红尘莫惜知音少。
须从火底现莲花,肯向秋原同腐草。
与君试访殷七七,至道不烦惟守一。
天台有路度石桥,水流定泛桃花出。